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需求信息 >  需求信息 > 正文

海南坡鹿保护,生境改造如何破局?

2024/5/10 16:06:27   中国环境APP      人气:4252

0

生境对于坡鹿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保护和改善生境是确保坡鹿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当前,海南坡鹿因生境退化和破碎化而面临着种群数量锐减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那么我国围绕海南坡鹿生境改造开展了哪些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因素?如何解决当下的难点?对此,记者专访了海南大学生态学院教授任明迅。

中国环境报:据您研究,海南坡鹿的生境现状如何?

任明迅:生境是指某一物种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条件的总和,包括食物、水源、庇护所等所有必需条件。对于海南坡鹿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还广泛分布在海南岛中西部的山地丘陵林区,但到1983年仅分布在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数据表明,坡鹿主要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热带稀树草原生境。在现有坡鹿分布的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坡鹿主要栖息于海拔低于80米热带草原生境。同时,对再引入坡鹿的研究也表明该物种可以栖息于海拔200米至400米的生境中。坡鹿的这些生境主要是由林地和草地景观组成。这两类景观因素的变化对坡鹿栖息地分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海南坡鹿生境不断被占用: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工程等建设割裂了生境;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原有生态平衡;蟒蛇和病虫害也会导致坡鹿个体死亡,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减少、极端气候时间增多使得海南坡鹿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大田和邦溪等地出现了蜱虫侵扰海南坡鹿的生长,导致部分个体健康状况堪忧。而且,随着大田保护区周边的人类聚居区面积和干扰强度持续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和噪声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海南坡鹿的生长与繁殖。

中国环境报:造成海南坡鹿生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任明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前的适合海南坡鹿生长与繁衍的大量栖息地被占用或破坏,许多原始林区和灌木草地遭到破坏,生存环境空间日趋狭小。第二,近年来,海南地区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致使原本相连的生境被一分为二,动物种群隔离扩散受阻。生境破碎化不利于基因交流,加剧了物种自身的近亲繁殖,影响了种群活力。第三,外来物种如蜱虫、马铃薯僵菌、云芝蛙等生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占据了原生物种的栖息空间和食物资源,间接导致海南坡鹿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减少、高温等极端气候频发,影响到海南坡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也会破坏生境,对坡鹿栖息地构成一定威胁,不可忽视。

导致坡鹿生境退化的原因很多,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这里说的“天灾”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气温升高带来了生境干旱,原来的稀树草原变成了耐旱的禾本科草本植物形成的草丛,对坡鹿的庇护作用下降。而且耐旱禾草类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植物硅酸体,降低了适口性,影响到坡鹿的食物来源。“人祸”则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干扰带来的噪声、生境破碎化、水土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到坡鹿的生长与繁殖及其迁徙。

中国环境报:当前,我国围绕海南坡鹿生境改造开展了哪些工作?

任明迅:针对海南坡鹿生境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采取了多项保护行动。除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外,当地在保护区和周边地区启动了生境恢复项目,人工补植海南坡鹿赖以生存的竹节草、鹊肾树等食物,重建受损生境;同时加强巡护管理,控制火灾、蟒蛇捕食等的发生,并组织专家学者对海南坡鹿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繁殖模式、遗传结构等开展深入研究,为制定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由于坡鹿的生育力较低,大田保护区开展了一些具体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于坡鹿一般是在每年的9月至翌年1月中旬产仔,此时处于旱季,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植被日益稀疏,可食用植物及嫩叶较少,影响到母鹿的营养及乳汁分泌量,导致小鹿缺乏母乳喂养。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通过人工引入怀孕的山羊给幼鹿哺乳,提高了幼鹿的成活率。

此外,在食物较为匮乏的旱季,保护区工作人员还在坡鹿活动频繁的地点人工补充种植适口性较高的草本植物与灌木,或释放玉米粒等食物,增强了坡鹿种群适应与生存能力,维持了种群数量。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海南坡鹿生境改造工作尚存哪些难点,当下应如何解决?

任明迅:虽然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但海南坡鹿生境保护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挑战。

一是保护区面积较为有限。目前海南坡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难以完全满足坡鹿生境需求,动物种群缺乏充足的活动扩散空间。亟需扩大保护区范围,将更多关键生境纳入保护范畴。

二是生境破碎化难解。由于公路、周边居民区等基建项目的干扰,保护区内部生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碎化。保护区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生态廊道相连,动物种群隔离加剧,将严重影响基因交流。需要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评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建设生态廊道缓解破碎化问题。

三是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由于财政预算限制,目前用于生境保护的资金和专职人员相对有限,难以全面开展管护、恢复、监测等工作,保护力度较为单薄。

对此,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将生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对可能影响生境的重大决策,都要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同时加快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违法成本,为生境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科技部门要持续加强对坡鹿生境的基础研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种群状况、生境变化等实时动态监测,为制定保护对策提供重要支撑;加强生境恢复和外来种控制,持续推进生境恢复工程科学评估受损生境的修复难易程度,制定分类施策的恢复方案。对于较为破败的生境,可尝试进行“迁地保护”,在其他适宜区域营造类似生境环境,疏散种群压力。强化入侵风险评估,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对已有入侵种,可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予以清除;对高风险入侵物种,要从源头严格把关,坚决防止其传入。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预防和遏制入侵物种的蔓延;广大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生境保护的实践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呵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