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低碳网,低碳经济第一门户 Low Carbon of Chin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7次会议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7次会议日程: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地点:南非德班参与人员: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的代表目的:大会旨在寻求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决议,以及2007年12月13日达成的巴厘岛行动计划、2010年11月16日达成的坎昆协定。[详细]
COP16中国青年团成员——那拉荣泰
姓名:那拉荣泰职务:COP16中国青年团成员简介:以青年视角撰写评论,同时参与国内NGO政策学习讨论工作。[详细]
无缩略标题
姓名:杨富强职务: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简介:杨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可持续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详细]
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与能源中国项目主任——侯艳丽
姓名:侯艳丽 职务:WWF气候与能源中国项目主任简介:重点关注气候谈判进展和谈判过程中中国与各国的协作。[详细]
乐施会COP17代表团成员——吕美
姓名:吕美职务:乐施会传播官员简介:作为COP17代表团成员,将在德班开展气候变化传播国际论坛。[详细]
    2006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这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12日,中国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07年6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6月,中国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其中包含郑重提出的中期减排目标。
    2007年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应该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2008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成立,牵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内外工作。
    2008年12月,中国在吉布提举办了“清洁发展机制与可再生能源培训班”,并于2009年7月在北京为来自非洲国家的官员和学者举办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及气候变化国际高级研修班”。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明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各级政府预算要做出相应安排,加大支持力度。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09年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我国2020年降低碳强度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讲话,强调"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和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2010年7月19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
    2011年1月12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启动会议召开,研究部署规划编制有关工作。
    2011年3月,中国“两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各地发展低碳产业园区
    中国西部省份宁夏将在未来5年内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引入信息、旅游、动漫、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并鼓励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制造的投资。作为产煤大省,该地区还将利用IGCC和煤气化多联产等技术,来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打破常规支持循环经济
    “打破阻碍或限制企业发展的不合理条条框框,凡法律法规未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均允许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平等进入。”——甘肃省为了吸引外资进入循环经济,提出26条高含金量、可操作性强的措施。
鼓励新能源汽车
    在中国的深圳、北京等城市,电动汽车已经作为出租汽车和公交车得到了使用,他们享受着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而来自外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也享受同样的补贴待遇。
节能服务公司优惠多
    2010年与2005年比,中国的节能服务公司从80多家增到800多家,拉动社会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按照《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项目可获得财政资 金支持,符合条件者可免征收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
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未来5年中国智能电网投资年均660亿-680亿元左右,将在用电、配电和变电环节进行重点建设。“特高压输电技术对降低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有益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
建设低碳交通体系
    中国将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和运营等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中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
存量建筑节能改造
    中国建筑领域低碳节能刚刚起步,蕴涵巨大商机。中国有440亿平方米的存量建筑,未来将对这些建筑传统的进行节能改造;而每年中国还有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几乎占全球的一半。这些建筑也将逐渐按照新的节能标准进行建设。
清洁能源向前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太阳能板的生产国,未来5年,中国还计划建立碳汇市场。……这意味着什么?在中澳经贸合作关系中,未来最有经济潜力的行业毫无疑问是清洁能源。”——澳大利亚副总理兼财长韦恩·斯旺。
环保投资力度加大
    未来5年,中国的环保投资力度将加大,预计在3万亿元以上,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中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五年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产值可达4.9万亿元左右。
低碳金融前途光明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是一条必由之路,如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这是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投资机会。”——NEA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
银行扶植低碳经济
    中国政府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减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银行优惠贷款等政策扶持低碳经济发展,未来中国政府还将继续扩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
大力发展核电
    “中国将领跑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全球对于核电需求稳中有升,而中国的核电产业将逐渐崭露头角。未来20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47万兆(占世界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23%)。”——麦肯锡公司










Georg Kell [联合国全球契约总干事]

张建国 [建设银行行长]

李礼辉 [中国银行行长]

潘功胜 [农业银行副行长]

马蔚华 [招商银行行长]

杨超 [中国人寿董事长]

孙建一 [中国平安副董事长]

翁富泽 [汇丰银行中国行长]

欧兆伦 [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

林志民 [东亚银行常务副行长]

    2006-2008年3年时间内,贵阳市建设了22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惠及农村人口百万人。 根据贵阳市《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减排目标设置为: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这其中,与旅游和矿产两大资源禀赋相关的内容,对贵阳减排目标的贡献率将达一半以上。

贵  阳
贵阳市被中国政府选为低碳城市试点。贵阳是著名的生态建设大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藏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在中国西部具有代表性。

    早在2007年,保定市先于全国很多城市,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电谷”。今天,保定市62条主次道路、139条小巷、161个旅游景点、广场、政府大楼、学校、居民社区的遍布蓝色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保定市形成并公布了自己的减碳目标: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35%,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8%。

保  定
位于中国河北省的保定市也被中国政府选为低碳城市试点。

    作为国内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该建筑的一大优点是高效利用太阳能,屋顶上巨大的太阳能光热设备可为整幢楼提供能源。 窗户外的百叶窗,落地玻璃外的卷帘门,还有阳台外的屈臂式遮阳篷,这些红色的装置形成“外遮阳系统”。在炎热的夏天,这些装置能够随时阻挡阳光进入,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墙上的蓝色小管,是利用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的地源热泵。通过管中流动的溶液将地下土壤中的温度带上来,使室内温度上升,起到类似中央空调的作用。

上  海
“沪上·生态家”是上海在世博会期间推出的展示案例。结合上海传统建筑元素与自然生态语境,其原型来自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中国第一座生态示范楼。

    2008年,杭州市提出了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新政蓝图,并建设全国第一家“低碳科技馆”。 杭州市加快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预计到2015年底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达到3500个,营运公共自行车达到9万辆。面对酸雨危害,杭州市从西湖后申遗保护、提升生活品质的高度出发,严控排放,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并对古建筑文物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杭  州
杭州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无锡的低碳转型代表了中国一大批东南沿海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理想。取代传统工业,无锡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生物、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分别从“低碳法规、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交通与物流、低碳生活与文化和碳汇吸收与利用六个方面推进无锡低碳城市建设”。

无  锡
2010年3月,《无锡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获得国家环保部、社科院等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通过,成为国内首个被专家认可的低碳城市规划。

    此后,南昌市的低碳试点走上了开展国际合作的道路。除了继续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城市项目外,2011年,南昌市进一步与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编制南昌市2010至2020年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准备使用欧洲先进低碳理念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建筑形态等,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南昌市还采取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措施扶持低碳产业企业。

南  昌
2009年9月,根据中英两国政府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英国 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放在南昌市实施,南昌也是截至目前该项目的惟一试点城市。

    2008年10月,珠海通过全市节能降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实行领导低碳达标问责制。2009年起,珠海市对关闭或废弃的采石场取土点进行全面整治复绿。2010年“6·5”世界环境日,珠海市启动了“低碳减排绿色行动”,全市22家企业代表和社区、学校结成"减排对子",签订了“碳减排”协议书。企业承诺出资援助社区、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减排活动;社区、学校则承诺要开展多种低碳、环保活动,减少碳排放。仅半年时间,就植树1万多棵,换发节能灯近5万只。

珠  海
珠海市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在坚持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也一直走在前面。

    吐鲁番市新区总用地面积8.8平方公里,计划用10年时间(2010-2020年)分三期在戈壁荒地上建设,并逐步将该示范区打造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第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低碳、绿色、宜居、和谐的示范生态城区。整个新区将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产生的热水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市政设施照明用电、为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充电;利用地源热泵为新区居民夏季供凉冬季供暖。

吐 鲁 番
新疆自治区政府以及国家能源局规划的新能源示范地区。

    在确定了发展生态经济的道路后,庆元坚持开发旅游循序渐进的原则,控制旅游规模,坚持文化保护先行,着眼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同时,提出全面低碳发展规划战略,计划将境内的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不含钢筋混凝土的中国第一个低碳旅游示范景区,并已引进数个生物技术项目,利用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生产生态农产品和保健品,争取在无污染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

庆  元
浙江省庆元县是国家环境检测总站评定的“全国生态环境第一县”,远近闻名的“廊桥之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菌菇的“香菇之乡”。

    新合营村村民张金凤大妈说:“自从用上了节能吊炕,柴比以前少烧了许多,屋里温度却增加了2度。”其次,镇政府还对农民购买节能灯给予补贴,每户花两元钱就能买两个节能灯泡,于是,张金凤家卧室和厨房都换上了节能灯,评价其比白炽灯亮了好几倍,电费每月还省了10多块钱。此外,用上生物质气后,两人烧火全村做饭,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干净卫生。据统计,新合营村128户村民共使用节能灯泡256盏,搭建吊炕134铺,生物质气的使用则可每年节约燃气费3.2万元。

延  庆
在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镇,使用“低碳”生活设备的人家越来越多。

    广元市碳资产十分丰富:25万口沼气碳减排49.9万吨/年、推广利用天然气碳减排60万吨/年、推广节能灯碳减排0.45万吨/年,低碳交通碳减排0.42万吨/年。该市森林覆盖率52.6%,森林系统固碳量1244.44万吨/年。 2008年,广元市与美国环保协会合作,开展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温室气体减排并签订了“二氧化碳排放抵偿额度出售协议”,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的。当年实施面积57万亩,2009年新增面积55万亩。截至2009年底即实现减排11万吨碳当量,已通过认证3.6万吨碳当量。

广  元
广元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这座受到“5.12四川大地震”的城市在灾后重建中走出了一条低碳重建的道路。

2011年1月20日,石家庄市1000辆便民自行车摆放街头,市民只需身份证登记即可免费使用。

在今日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区和居民应用太阳能。

2011年3月26日,中国有近千万人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图为北京市熄灯前后照片对比。

2011年9月22日,杭州第五届“无车日”,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停开私家车。图为杭州市交通部门绘制的“交通示意图”。

2010年1月4日,家住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居民程霞领到节能灯时高兴地说:“家家开展节能降耗,让我 们共同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据悉,花园街社区当月申请登记购买节能灯总数达1千余只。

决不能让民勤县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社会各界捐资百万支持民勤生态建设,防治荒漠化。

2011年5月15日,江苏省常熟市泰安社区成立了“低碳环保绿色当铺”,以物换花 、以旧换绿,号召社区家庭不要随意乱丢 废弃物,此次活动共收集废电池230余节,换给居民绿色小盆景16盆,无纺布环保袋23个。

201年3月20日,长治市在武乡县举行“军民义务植树暨碳汇造林”启动仪式。

中国机构与组织
日期 机构 职能
1990年2月 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下设在原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负责协调、制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和措施
1998年 国务院对原气候变化协调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13个部门参与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 作为部门间议事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工作
2003年 小组再次调整,由15个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地区司 成为中国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活动和对策的领导机构
2006年8月 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 利用CDM项目中的国家收益,支持和促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2007年6月12日 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等。
2008年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成立 承担综合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形势,牵头拟订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牵头承担国家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等工作
2008年1月 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 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8年4月22日 中国低碳网正式成立 我国第一个低碳网络媒体和促进平台(ditan360.com)向海内外开放。
2008年8-9月 北京、上海和天津先后成立了3家环境与排放权交易所 开展国内排污权等环境与能源产品的交易
2010年1月 国务院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任能源委主任,包括外交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一把手”及军队高层出任委员。
2011年4月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筑节能联盟在京成立 这标志着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筑节能的合作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7月19日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民政部注册成立,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 是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政策与表态
日期 政策及会议 内容与表态
1972年6月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新中国首次参加,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修改和审定了代表团带到会议上的所有重要文件,并在修改与会文件时加上了“中国也存在环境问题”一节。
1973年8月 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上报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是中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由国务院批转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是新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起点。
1992年6月2日 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首脑会议 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并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呼吁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改善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1999年12月2日 第11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暨第5次维也纳公约缔约方大会北京峰会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全球环境和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2年9月 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 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发表题为《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讲话,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五点主张。
2005年10月12日 中国颁布《清洁发展机制运行管理办法》 详细规定了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具体规则和管理机制
2005年7月 八国集团同五国(“G8+5”)领导人对话会 胡锦涛主席发表《携手开创未来,推动合作共赢》的书面讲话,
2006年1月 中国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 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中非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
2006年7月 国家发改委制定并下发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 预期“十一五”期间节能2.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5.5亿吨。
2006年12月26日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这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4日 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其中包含郑重提出的中期减排目标。
2007年6月8日 “G8+5”领导人对话会议 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承担减排义务。
2007年6月14日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全面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
2007年9月8日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 胡锦涛主席提出4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007年9月 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胡锦涛主席提出“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管理网络”倡议
2007年11月21日 东亚峰会 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007年11月22日 国务院出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把防治污染作为重中之重。
2007年12月 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明确节能减排方向和目标。
2008年4月10日 中国和澳大利亚发表《关于进一步密切在气候变化方面合作的联合声明》 强调发达国家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以及“巴厘路线图”,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协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008年7月9日 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其间举办了“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领导人会议” 胡锦涛主席呼吁各国“切实体现对减缓、适应、技术、资金四方面的同等重视”,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
2008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 在全国开展节能行动,倡导节能消费
2008年10月24日 第7届亚欧首脑会议 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讲话,认为亚欧双方应该加强协调和配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2008年11月 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明确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2008年11月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北京宣言》。 中国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以及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下,就促进技术转让提出了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机制建议。
2009年5月20日 中国政府公布《落实巴厘路线图——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提出了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原则和目标。
2009年5月26日 中国贸促会与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签署《关于促进中韩绿色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在今后两年中,双方将通过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及推动双方代表互访等方式,促进两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09年7月28日 中美签署《关于中美两国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方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美两国未来将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合作。
8月24日 国务院常务会,听取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 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充分肯定国务院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后工作安排。
2009年9月22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目标,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2009年11月8日 “中非合作论坛”第4届部长级会议 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表示中国愿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比那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2009年11月 国家林业局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
2009年11月 (谁)发布《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 反映了中国民间机构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2009年12月18日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COP15/MOP5) 温家宝总理发表《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讲话,强调“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强调“国际社会要在公约框架下作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快转让气候友好技术。
2010年8月10日 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2010年10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天津峰会上,科技部公布了《中国2010发展中的清洁能源科技》报告 系统介绍了中国近年来的清洁技术进展和前景展望。
2010年10月4日 第8届亚欧首脑会议 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推动亚欧合作进程深入向前发展》的讲话,重申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2011年3月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向全国公开征求《应对气候变化法》意见  
国际会议与重大事件
日期 会议 内容
1857年 第一次国际海洋气象大会 无论是气象学还是海洋学的发展,必须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才有可能,促成第一次国际气象代表大会的召开
1873年 第一次国际气象代表大会在维也纳召开 建立前国际气象组织(IMO),从创立到二战结束一直致力于国际间气象合作
1947年9-10月 在华盛顿市召开了有45国气象局长参加的局长会议 侧重讨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加入联合国等问题,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中国代表团参加并签字。
1950年3月23日 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1951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是联合国关于地球大气状况和特征、与海洋相互作用、产生和导致水源分布气候方面的权威机构,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1972年2月24日 WMO大会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国加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1972年6月 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首次人类环境会议 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1979年2月 世界气象组织(WMO)第一届世界气象大会召开 通过《世界气候大会宣言》
1980年3月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等组织共同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大纲》既是一个知识性纲领,又是一个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行动指南。
1985年3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举行“保护臭氧层外交大会” 通过了《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维也纳公约》)
1987年2月 第8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在日本东京召开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观
1987年9月 由UNEP组织的“保护臭氧层公约关于含氯氟烃议定书全权代表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 24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8年12月 联合国43届大会 通过《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43/53号决议
1989年3月 在海牙召开了24国环境首脑会议 法国、荷兰、挪威3国总理提出了一个建议:建立一个全球环境机构。
1989年9月 中国加入《维也纳公约》 《维也纳公约》是一项框架性协议,不包含法律约束的控制和目标。该公约缔约国承诺针对人类改变臭氧层的活动采取普遍措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1989年12月10日 《维也纳公约》正式生效
1989年11月 国际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 通过《关于防止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诺德韦克宣言》
1990年6月 在英国伦敦召开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第2次会议 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修正案,中国加入。
1990年 IPCC发布第1次评估报告 直接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
1990年10月 第二届世界气象大会在日内瓦举行 会议通过一项《部长宣言》,呼吁各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全球气候。
1990年12月21日 联合国第45届大会 通过第45/212号决议,正式启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1991年5月 WMO第11次世界气象代表大会 成立世界气候计划合作委员会(CCWCP)
1991年6月 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通过《北京宣言》,为今后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谈判的立场奠定了基调。
1992年6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通过了包括《21世纪议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公约等
1992年6月 中国签署《公约》  
1994年3月21日 《公约》生效 18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成为《公约》缔约方,这是迄今为止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国际法律文书
1995年3月 《公约》第1次缔约方会议(COP1)在德国柏林召开 通过“柏林授权”,开始强化附件一缔约方义务的新一轮谈判;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得出结论,有证据表明可以识别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996年7月 《公约》第2次缔约方会议(COP2)在日内瓦召开 支持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的研究发现与结论,要求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和实现显著的减排量
1997年4月 气候议程机构间委员会(IACCA)第一次会议在维也纳召开 制定世界气象计划等
1997年12月 《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COP3)在日本京都举行 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
1998年11月 《公约》第4次缔约方会议(COP4)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 通过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提出了有关《京都议定书》运行规则和执行公约的工作计划,实现上述目标的截止期限设定为2000年。
1999年1月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提出“全球契约 (Global Compact)”计划,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全球契约”是企业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国际平台。
1999年10月 《公约》第5次缔约方会议(COP5)在德国波恩召开 决定履行《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促进《京都议定书》早日生效,通过气候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等文件
2000年11月 《公约》第6次缔约方会议(COP6)在海牙举行 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其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谈判最终破裂
2001年7月 COP6续会 达成《波恩协定》
2001年10-11月 《公约》第7次缔约方会议(COP7)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 达成《马拉喀什协定》,提出了有关议定书和执行《公约》的详细规则。
2002年8月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 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
2002年10月 《公约》第8次缔约方大会(COP8)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会议通过《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2年8月 中国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2003年12月 《公约》第9次缔约方大会(COP9)在意大利米兰举行 通过了第一承诺期内造林与再造林CDM项目的模式和程序规则
2004年12月 《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COP10)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 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MOP)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5年7月28日 第38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部长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 中、美、印、澳、韩、日发布《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意向声明,成立“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计划”
2005年9月5日 第8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 中国与欧盟发表《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中欧气候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11-12月 《公约》第11次缔约方会议(COP11)即《京都议定书》第1次缔约方会议(COP11/MOP1)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 会议以“双轨”并行的方式正式启动了后京都谈判,即在《京都议定书》下成立特设工作组(AWG),谈判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简称AWG谈判)
2006年1月12日 “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部长级启动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 “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计划”正式启动
2006年10月30日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6年11月 《公约》第12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COP12/MOP2)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适应基金”将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2007年8月 在维也纳召开的特设工作组谈判第4次工作会议,推出了一份《与发达国家后续承诺期减排潜力和可能减排目标相关的综合信息》的技术报告 汇总包括美国在内的36个主要发达国家与减排潜力相关的人口、经济、能源、排放等方面的指标和数据
2007年8月 《公约》秘书处公布《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投资和流动资金》 报告估算了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回到目前水平所需的额外投资和流动资金大约为2000亿-2100亿美元。
2007年9月9日 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发表《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悉尼宣言》
2007年10月 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第2次部长级会议于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欢迎加拿大作为第7个成员国加入该计划,确认了8个行动计划和超过100个项目,其中包括18个“旗舰”项目,并且公布将建立亚太能源技术合作中心
2007年12月 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3次缔约方会议(COP13/MOP3)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会议通过了《巴厘岛行动计划》
2008年3-4月 联合国2008年第1次气候变化谈判(《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1次会议,AWG-LCA1/KP5)在泰国曼谷召开 各国在巴厘岛路线图指导下就防止气候变化、加强国际行动确立谈判进程,《京都议定书》协议各方还将在此次会谈上就工业化国家未来的减排途径进行协商。
2008年6月 联合国2008年第2次气候变化谈判(《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2次会议,AWG-LCA2/KP5续会)在德国波恩召开 为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拟订基础文本。
2008年7月8日 八国集团领导人会议 八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八国寻求与《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
2008年8月 联合国2008年第3次气候变化谈判(《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3次会议,AWG-LCA3/KP6)在加纳阿克拉召开 各国代表同意,在12月的波兰谈判之前起草一份可供讨论的应对气候变化新行动的文本材料。“按行业设定减排目标”不应导致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限额,是否采取行业方法应由一个国家自行决定。
2008年12月 《公约》第14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4次缔约方会议(COP14/MOP4)在波兰波兹南召开 中国提出“人均累计排放”的概念。
2009年2月 联合国环境署发布《全球绿色新政》的报告 号召各国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从危机中寻求机遇。
2009年2月 二十国集团(G20)召开“G20气候融资问题研讨会” 讨论气候融资问题
2009年3-4月 联合国2009年第1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5次会议,AWG-LCA5/KP7)在德国波恩举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谈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6月 联合国2009年第2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6次会议,AWG-LCA6/KP8)在德国波恩举行 谈判最终形成了一份长达200多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草案,成为哥本哈根大会的基础。
2009年8月 联合国2009年第3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非正式会议,AWG-LCA/KP)在德国波恩召开 对6月谈判后形成的文件草案进行了初步磋商,但仍然存在巨大分歧,谈判进展缓慢。
2009年9月22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就气候变化问题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
2009年9-10月 联合国2009年第4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7次会议,AWG-LCA7/KP9)在泰国曼谷召开 将200余页的应对气候变化草案文本压缩了一半左右,以便提交哥本哈根大会协商并达成协议。本次谈判在技术层面有所推进,但在政策层面仍缺乏显著进展。
2009年10月27日 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第3次部长级会议于在上海举行。 伙伴计划活动重申,将恪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则,作为《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
2009年11月15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 会议发表《新加坡宣言》,APEC各经济体将努力使哥本哈根大会在《公约》的目标、条款和原则框架内,取得“富有雄心”的结果。
2009年11月 联合国2009年第5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7次会议续会,AWG-LCA7续会/KP9续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 会议在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合作、通过保护森林来减排温室气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两个关键即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问题上,并未取得任何进展。
2009年12月 《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COP15/MOP5)在丹麦哥本哈根 主要缔约方通过小范围磋商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协议将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分成两类,一类是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国内适当减缓行动(NAMAs),另外一类是由发展中国家采用自身资源的国内自主减缓行动。
2010年2月 在美国、法国、挪威、欧盟等的积极支持下,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首的雨林联盟国家和UNEP在印尼召开了REDD+部长级会议 REDD+是对《巴厘岛行动计划》中一段英文表达的缩写,其实质是发达根据《公约》有关规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促使发展中国家保护森林,减少森林排放,并稳定和增加森林碳汇。本次会议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哥本哈根协议》的资金承诺
2010年3月 “国际主要森林盆地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 积极推进建立REDD+过渡性伙伴关系,法、澳、日、挪、英、美等国确定2010-2012年间共同出资35亿美元,作为REDD+启动资金。
2010年4月 联合国2010年第1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9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第11次会议,AWG-LCA9/KP11)在德国波恩召开 此次会议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的首轮气候变化磋商,会议的主要目标是规划今年谈判的组织和工作方式,以便使两个特设工作组在年底的墨西哥气候变化大会上完成相应的授权。
2010年5月 “气候变化与森林”大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 正式建立自愿性、不具法律约束力、临时的REDD+伙伴关系。
2010年5-6月 联合国2010年第2次气候变化谈判在德国波恩举行 各方增进了互信,并在援助资金管理结构等问题上取得进展,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主席提出的案文草案遭到与会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严厉批评。
2010年8月 联合国2010年第3次气候变化谈判在德国波恩举行 两个特设工作组均形成了新的谈判文本。
2010年10月 联合国2010年第4次气候变化谈判在中国天津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天津峰会) 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谈判,也是年底坎昆气候大会前的最后一轮谈判。
2010年11-12月 《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COP16/MOP6)在墨西哥坎昆召开 会议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
2011年4月 联合国2011年首次气候变化谈判在泰国曼谷举行。 会议就2011年内的谈判议程达成一致。
2011年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COP17/MOP7)将在南非德班召开  

坎昆气候大会回顾

    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于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 会议通过了《公 约》和《议定书》下的两个决议,获得一个“平衡结果”。但决议内容仍存在局限性。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回顾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 的《哥本哈根协议》。

  • 总顾问:陈锦华
  • 主办: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投资杂志社
  • 客服热线:010-68095811  68095812
  • 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匡双礼
  • Copyright © 2007-2011 ditan360.com 中国低碳网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34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