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观点评论 > 正文

破解水质难题:新国标离龙头直饮有多远

2012/7/6 14:22:21  http://www.ditan360.com/   新华网  人气:32062

  中国低碳网讯 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镇供水水质的国家强制标准从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拉开了水质监测的序幕。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纸面上的标准并不代表实际监测能力,水厂水质达标并不代表居民家中的“龙头水”即可直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新国标”如何造就“高水质”?

  标准升级、百姓感受“两张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指出,2011年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厂出厂水水样达标率为83%,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水样达标率为79.6%。

  按照“新国标”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检测指标新增了有机污染物、农药、雌激素等方面检测指标,统一城镇和农村饮用水标准,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

  照理说,常规指标全覆盖达标,保证了基本的饮用水安全要求。老百姓对于“新国标”最直观的感受就应该是水色清亮、水里没有异味,然而果真如此么?

  杭州市民杨俊说,有时候出差回家,一开水龙头,出来的水都是黄的,甚至连抽水马桶水箱里都积满了黄色的水垢。“这几年做饭、烧开水我都买矿泉水,自来水烧开后总是漂着白色絮状物,怎么敢放心喝?”

  有这样困惑的不只有杨俊。7月1日,南京市民程渊和李春华寄出了35份快递,寄往全国32个城市的35家自来水厂。信封里装的是信息公开申请表,他们要求公开7月1日国家强制实施国标以来,各地自来水厂首次对出厂自来水进行水质检测的数据。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杭州监测站站长董民强表示,水质检测的取样包括出厂水和管网水,并不包括老百姓水龙头的“末梢水”。也就是说,现在政府公布的水质监测数据,并不等于老百姓家里水龙头的出水水质。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新国标”落实还任重道远。不少县市连相应的监测仪器或监测能力都没有。从监测范围来看,到2015年要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但不包括县乡,如何判定贫困地区的人口喝上了安全水?

  源头活水为何出不了“龙头净水”?

  目前我国约14%的水源地水质不合格,约35.7亿立方米水源水质不达标;水厂设施陈旧,全国95%以上的公共供水厂是在饮用水卫生新标准颁布之前建设的,难以达到新标准要求;管网老化,漏损和二次污染严重……

  董民强表示,即使按照“新国标”的106项标准全部监测合格,居民家中的水仍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

  “居民感到有水质问题,主要原因出在供水环节上。”董民强说,自来水从水源地流入千家万户,要经过源水、净水、输水、用水4个环节。水厂负责生产水,出厂水到达居民家中需要经过管网、泵站、蓄水池、水箱等多种设施,容易导致到达居民家中的水被污染或者变质。

  “我们曾在巡查中发现,一些居民小区蓄水池、水箱卫生状况堪忧,池面甚至漂浮着鞋袜、死老鼠等垃圾。”浙江卫生部门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规定,小区二次供水水池每年的消毒清洗次数不能少于两次,清洗后还必须主动抽样送检,但很多小区都没有做到,导致二次供水的检测出现了盲区。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城市供水管网老旧、漏损率超标严重,年漏损水量达60亿立方米,同时造成水质在输送过程下降。以屋顶水箱和地下水池为主的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部分设施不能及时清洗消毒,导致水质合格率降低。业内专家指出,饮用水在“末梢”管网中受到污染很普遍,进行改造更新有必要。

  达标“新水准”:破解水质“最后一公里”难题

  实际上,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国内城市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如上海自2008年开始就启动了居民饮用水水质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通过对不合要求的水箱、水管、水泵、水表等进行更新改造,破解水质“最后一公里”难题。

  国务院报告也指出,要加快国家水源监控能力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1.4万个取用水户、水功能区和省界断面国控监测点。

  新标准如何达到高水质?专家认为,首要的就是大规模的供水设施改造,这笔庞大的费用究竟该由谁承担?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共供水企业亏损面为31%,资产负债率高于50%,整个供水行业经营业绩不好,很多水厂难以承受检测设备和管网改造费用的大笔开支。

  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说,我国水厂、管网等普遍陈旧的现实,这是对水质的一大制约因素。但提升水质不仅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必须明确政府在供水服务中的必然责任,加大在管网方面的投入。

  高的标准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措施、实实在在的监督管理。虽然“新国标”如期实施,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和信息公布,仍“陷落”在职能交叉的行政部门之间。

  对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建议,住建部、卫生部在每年的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方案中,应当明确检测统计的范围,尽可能地涵盖不同供水方式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检测信息,提高检测频率,同时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并将水质检测数据及时公开,让高标准走进千家万户的水龙头。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