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观点评论 > 正文

马红漫:鄂尔多斯警示资源城市转型难题

2012/4/18 13:14:01  http://www.ditan360.com/   南方都市报  人气:33864

  中国低碳网 鄂尔多斯当下正经历着喧嚣后的冷清与寂静。据报道,自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后,众多放贷者血本无归,大批在当地打工的外地人也“大撤离”。数以百计的建筑工地安静地矗立在城市里,很难想象以往热火朝天开工时的光景。

  鄂尔多斯的造富神话足以让其他城市艳羡。这座内陆小城羊绒产出占世界的1/4,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6,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之本世纪初煤炭等资源品价格大幅上扬,鄂尔多斯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GDP增长速度高达27%,位列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的迪拜”。在舆论对其发展模式不乏质疑的氛围下,笔者认为,鄂尔多斯在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也良好地兼顾了社会公平,这一点不应被轻视或否定。鄂尔多斯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让资源财富普惠全民,其核心做法包括大幅度提高拆迁补偿款标准、超前超常规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费用大幅度减免等。而且,鄂尔多斯无论是城市拆迁还是农牧民转移,其补偿标准都按照国家最高标准执行。很多市民一夜之间就成为百万或者千万富翁。此后,这些因城市拆迁改造所释放出的大量资金,再度回流煤矿或者房地产,由此催热了当地民间借贷和楼市开发。在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之前,鄂尔多斯几乎是“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当地大街小巷布满各类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它们扮演着高利率吸储、更高利率放贷给企业的食利角色。

  需要提及的是,依靠煤炭等资源粗放开发造富的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而山西与黑龙江的一些城市则因没有兼顾到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自然资源经历过度开采必然会有枯竭的一天,鄂尔多斯只有尽早让前期创富资金依附于下一座“金矿”,才可能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事实也表明,短视的民间高利借贷与楼市开发并非一本万利。其中,民间借贷所潜藏的风险不言而喻。食利者的获利源头来自于实体产业,如果企业经营收益无法消化高利贷成本,那么预期中的高利息回报必然沦为“无本之木”。而楼市的大规模开发也需要现实消费予以承接,否则就可能是在泡沫的泛滥中玩火自焚。此前,美国《时代》周刊曾将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称作“鬼城”,因为这里的豪华建筑虽然鳞次栉比,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在内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但却乏人问津,甚至出现“康巴什车头比人头多、街上的清洁工比行人多”的怪现象。如今,鄂尔多斯正遭遇大批外来务工者“用脚投票”,繁华之后的落寞之景正是在警示:若一味沉迷于自然界馈赠的财富而不尽早着手进行产业升级,那么当地经济的崛起极有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事实上,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目前尚无成功先例可循,鄂尔多斯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近期,该地方政府在打造装备制造基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虽然反对的声音认为鄂尔多斯尚不具备大规模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硬实力,但毕竟经济转型需要创新思维与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应当将可能的尝试视为一种探索和试错,并在多方位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渐次清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

  暴富后的鄂尔多斯一直致力于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但却同样面临“钱荒”与“人慌”的问题。对此,鄂尔多斯需要积极吸引大型金融机构在当地落子,并加强对民间资金的信息指导工作,通过完善地方融资环境引导资金有序流向政府鼓励的产业部门。另一方面,鄂尔多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力投入,而只有大批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落地生根”,才可能真正有助于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否则,抱着短期掘金心态而来的各路人才,只能是锦上添花,而无法雪中送炭。就此而言,鄂尔多斯不仅要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而且也要注重对教育、医疗等服务软实力的培育,以吸引高端人才及其家人安居于此。只有对这些配套要素做好优化工作,鄂尔多斯才具备底气改变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多依赖,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当下鄂尔多斯由盛及衰的现实,提醒着资源型城市转变的现实困惑,这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社会应该共同思考的议题。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