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绿色联盟 > 乡村振兴 > 正文

江西婺源:乡村振兴丰富中国农民生活方式

2019/12/3 16:16:27  新华社     人气:96806

在江西省东北角,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县,有4000余栋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徽州古建。近年来,婺源将保护古村落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全县36万人口中70%以上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

有近600年历史的江湾镇篁岭,是婺源县众多古村落之一。藏于深山,悬于崖上,村中皆为传统徽派建筑,一律灰墙黛瓦,水墨青砖。

44岁的“乡村摄影师”曹加祥穿着摄影背心、工装裤,挎着相机走在篁岭村头巷尾,不时停住脚步,按下快门,一路传来“咔嚓”声。


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的景色。

“炊烟夹杂着淡淡柴草味,是家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来自广东的游客马晓红说,炊烟唤起了儿时的记忆。

曾几何时,篁岭地质灾害频发,缺水缺电、房屋失修、经济凋敝。

曹加祥是江湾镇人,也是篁岭景区工作人员。“篁岭村和附近的村落有很多徽派建筑,但我们守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他说,家里过去很穷,他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

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当地政府协商,通过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等形式,在山下建了新村,同时对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2013年,篁岭景区开始试营业,一年后篁岭一跃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

篁岭景区的一间简陋的小农房,曹加祥改装成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墙角的架子上摆放着他多年来用旧的相机和新入手的无人机。

唯一的桌子上放着他用来挑选照片的电脑,两侧墙上密密麻麻挂着400余张他拍摄的照片,山村从贫穷衰败到欣欣向荣的变化被生动记录。

最近,曹加祥正在广泛收集当地村民的影像,让村民们抱着自己的“老照片”,在原来的位置拍“新照片”。“人是物非”,这些“画中画”反映着山村的点滴变化。

“从一个农民到记录山村变迁的摄影师,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我原来想不到的。”他说。

时下,篁岭仍沉浸在“晒秋”的喜悦中。

58岁的“晒秋大妈”曹细香,裹着头巾、系着围裙,将盛满柿子、辣椒的晒匾摆到木架上。游客们围在四周,举着手机拍下丰收图景。

“晒秋,是我们山里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曹细香说,山里种的,地里长的,树上摘的,赶上什么就晒什么。

从篁岭古村搬下山的村民中有近200人被景区返聘,从事和旅游相关的工作。像曹细香这样的妇女每天向游客展示当年的生活场景,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晒秋大妈”。

“以前山上缺水少电,上山下山要走很长的山路。如今老家成了景区,我们成了‘上班族’,还有工资领。”曹细香说,“游客都说我们是幸福的‘模特’嘞。”

在距篁岭70公里的察关村,村民詹有社牵着牛走过老樟树下的拱桥。如今,养牛对他而言不是为了耕地,而是“表演”。

曾经的农活,现在的“绝活”,淳朴的村民成了诗意乡村的别样“模特”。

山脚下,移民搬迁的篁岭新村,一栋栋乡间小楼鳞次栉比、干净整洁,民宿、商铺等开了近百家。

以旅带农,村民富了起来。“2014年景区接待游客12万人次,到2019年,仅十一黄金周就接待了12万人次,全年游客量预计突破140万人次。”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婺源县严田村的詹有社牵牛行走在路上。

“村里发展好了,游客多了,我也不想在外漂泊了,2014年就回乡经营起民宿。”45岁的村民曹松钦说,通过提升服务品质,线上线下发力,今年纯收入预计突破20万元。

据婺源县统计,篁岭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为2018年的4.5万元。

景区运营以来,篁岭在外务工的村民陆续回乡创业。“目前,篁岭新村近800人中,在外打工的人不超过20人。”曹松钦说,“向心力增强了,村里景美人更美。”

午后,一群游客从民宿中走出,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坐着缆车上了篁岭古村。来自浙江的大学生朱婷婷架起画板,坐在古村的墙脚下写生。画毕,她在画纸右上角写下“山村如画”四个字。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