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品牌企业 >  品牌企业 > 正文

“小垃圾”中的“大宝藏”

2024/4/11 14:55:56   中国环境报      人气:3276

我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4亿吨,其中县域生活垃圾超过6600万吨,县域生活垃圾组分复杂,体量较小,分类处理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约35%的县级市和80%的县城因人口较为分散、处理能力有限等原因,垃圾清运量不足200吨/日。现有技术及区域经济均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形成一套经济适用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因此,县域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置是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无废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县域200—300吨及以下规模的生活垃圾主要以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为主,存在单位投资高、运行参数不稳定、发电效益差等弊端,推广难度较大。上海电气环保集团(机电院)固废事业部技术总监李博表示,要突破县域生活垃圾处理的现实困境,亟须一套“技术可行、经济适用、环保达标”的县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方案,以降低生活垃圾处理成本,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帮助基层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上海电气环保集团(机电院)研究开发出“县域生活垃圾全组分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及其核心装备,并完成示范工程建设,实现了稳定运行。

“这套方案立足于‘生活垃圾充分资源化利用’的目标,通过机械和生化技术的组合运用,以杂乱的生活垃圾为原料,利用‘前段粗分选+中段生物处理+后段湿式综合分选+产品段资源化与能源化耦合’的多段式、精细化的处理工艺,实现‘变废为宝’。” 李博介绍道。

经过这一套工序处理后,最终分类产出资源化和能源化的产品包括:高价值再生塑料,主要是垃圾中以聚乙烯和聚丙烯成分为主的塑料;生物干化处理后可用于塑料制品的再生产,经济价值较高;成品砂,主要是玻璃、陶瓷、砂砾等无机物质,经筛选、沉淀、清洗后可用于道路铺垫;废旧金属,主要是废铁等磁性金属,筛选处理后回收再利用;营养土,来源于厨余湿垃圾,经干、湿两相厌氧生物技术处理后,有机质含量达25%—30%,可用做园林绿化土壤;垃圾衍生燃料(RDF),主要是纺织物、橡塑、木竹等无机物,经脱臭脱水减量化处理,可用于燃烧发电,热值接近动力煤;沼气,在垃圾厌氧消化工序中发酵产生的沼气,净化后用于发电,产生的热烟气可用于上述的RDF原料供热烘干,降低内部运行成本。

除少量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外,这套方案的生活垃圾总体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每吨生活垃圾产出的资源化产品对外销售收入可达到150—180元,如果处理规模是300吨/天,每年收入约 1700万元,可有效缓解基层对于生活垃圾处理的财政补贴压力。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都会再次经过无害化处理,达到相应环保标准后才会对外排放,真正做到“技术可行、经济适用、环保达标”。

李博表示,针对这个技术路线,上海电气环保集团(机电院)联合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开发了包括双轴生物质分离机、浮选装置、高效分选装置、热解耦合气化装置等核心设备,为这套技术方案的复制推广提供可靠的装备支撑。

近期,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组织专家组对这套技术方案的应用进行了现场评估,并召开技术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套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县域以下生活垃圾分类和综合处理难题,技术成熟度较高,建议尽快开展技术推广应用。

从成果来看,此项技术方案不仅遵循了“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处理原则,更体现了“再生利用、截污减排、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种“绿色生产力”的探索和发展,在未来或许会成为县域落实“双碳”目标、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改善民生环境的有效路径之一。

沈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