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产业园区 >  产业园区 > 正文

绿色:青海的“底色”和“底气”

2021/6/7 15:19:57   青海日报      人气:11314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被誉为“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藏羚羊等丰富多样的高原物种,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物种、基因最集中的地区。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宁共同举办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成效可圈可点。

北川河湿地公园。

昔日垃圾横飞的七里水源地如今变身生态新画境。

青海湖裸鲤放流现场。

六月的青海,流光溢彩。“一优两高”描绘出了新青海壮美画卷——三江之源、生态屏障、国家公园、资源能源“四张名片”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本报记者 魏雅琪 王伟才 尹耀增 摄

全民行动,生态环保理念厚植人心

6月5日清晨,在西宁市城东区纳家山绿化基地,护林队队长李玉斌正在为刚种下半个月的云杉浇水,他说:“这一片云杉林都是为本次环境日种下的碳中和公益林,平均树龄8年,是青海的乡土树种。”

据省生态环境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处长张敏介绍,经初步核算,本次国家主场活动碳排放量约65.16吨二氧化碳当量。本次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将以造林方式全部抵消。

张敏说:“为抵消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我们种植了近1万株云杉、油松等青海适生苗木,预计在未来6年内可全部抵消此次活动产生的碳排放。”

在西宁市人民公园,市民裴勇芳结束晨练,打开微信小程序“西宁碳积分”,点击屏幕上的“步行+17”“步行减排305g”,领取刚刚获得“碳积分”和“减排量”。“攒够2000分,就能换一盒青稞挂面,咱也吃一吃健康粗粮。”裴勇芳开心地说。

“通过登录小程序,市民能把步行、骑行、认购公益碳汇林等低碳行为换算为相应‘碳积分’,累积后可兑换手机话费、电影卡、特色农产品等物品。”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董小宁说,小程序上线以来,累计获得碳汇总量近12吨,实现造林碳汇收益5000多元,实现碳减排量约20吨。

距离西宁约200公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当日开展了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一尾尾裸鲤鱼苗从盆里轻盈游入河中,为青海湖增添一抹抹生机。“在六五环境日增殖放流小湟鱼,有利于唤起更多群众保护裸鲤的意识。”家住青海湖畔的王生祥说。

在地处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牧民多旦家里从2019年开始改用电热炕,“电热炕方便又环保,省事又便宜,取暖电费和烧煤差不多”。

据了解,目前,三江源地区16个县正在逐步推进清洁取暖项目。据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三江源地区共计推广安装电锅炉38万千瓦,“煤改电”取暖面积416万平方米,惠及采暖用户约13万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万吨。

种植公益林抵消碳排放、采用清洁能源供暖、日常锻炼步数兑换“碳积分”……6月5日,青海各地群众纷纷开展“低碳实践”,践行环保理念,为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节能减碳增加鲜活“注解”。

生态“底色”,就是高质量发展“底气”

青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决定了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样的生态系统、独特的生态地位,造就了青海特有的省情,也绘就了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蓝图。

多年来,青海各族人民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保护生态,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深耕绿色发展本底,以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六五环境日前一天,《人民日报》用四个整版聚焦青海,其中,第十二版,用六张精美的图片展现了三江源地区年保玉则的风光、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生态管护员在黄河源头鄂陵湖畔巡护、柴达木盆地的风力发电机组在运转、青海湖美景惹人醉的画面。

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

青海始终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当中留下深刻的青海足迹。

据“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显示,全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7300亿元,这是青海的生态“底色”,更是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一次次部署实践,一项项关乎生态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让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让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部署更加有力、让青海各族儿女生态环保的意识更加坚定。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多次强调环境保护在民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省紧紧围绕“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保好水、治差水”,统筹推进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2020年,全省1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目前,我省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Ⅲ类水质占比超过5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优良,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2%,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六年蝉联西北省会前列。如今,被网友们称为“青海蓝”那澄澈天空让青海成为了“网红”,这就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幸福。

今年,我省印发《青海省2021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将以5个方面23条具体工作举措推进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今天的青海,全省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湿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4%,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者:倪晓颖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