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政府合作 >  政府合作 > 正文

顺应自然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2020/9/11 13:40:11   中国环境报      人气:11767

  什么是一个大国首都该有的样子?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市,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历时3年编制,日前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字里行间中擘画了首都蓬勃发展的宏伟蓝图。

  《规划》将优化首都政务环境、保护古都历史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三者有机统筹,三合一的城市更新模式有效平衡了保护与利用、减量与提质的关系。生态宜居、环境优良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其实,《规划》早在2015年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时就已谋篇布局。随着相关区域规划的陆续公布,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一核两翼”的格局就此展开,将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各区域定位分工不同,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古今同辉成为共同的规划建设理念,绿色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色。

  除京津冀地区外,近年来,不少区域和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都将绿色生态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纳入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的转型引领,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下未来城市建设的关键议题。

  国内首个由省级行政主体共同编制的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日前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以“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为总体发展愿景,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创新、人文、生态三大理念为引领,计划在建筑、交通、工业、防灾抗灾等方面贯彻生态理念,打造有韧性的、宜居的、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从生态网络、游憩网络、保护河涌等方面着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设计出一个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新型公园城市形态。在湖北武汉2035年城市发展目标中,“更富魅力的国际滨水文化名城”和“更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成为其中两个分目标。

  可以看到,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当前不少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生态宜居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比如,《规划》统筹考虑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让优美自然生态和良好人居环境更好服务保障首都政治中心功能。更加强调城市更新改善的可持续性,既注重保护古都风貌,也在保护中发展,将老城整体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焕发新的生机。林荫街巷、安宁交通、绿色出行、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健步悦骑等规划设计充分关照市民的绿色获得感,用人居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培养居民绿色生活方式。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规划作为发展的先导,正是在回答当城市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社会进步达到新的境界之后,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城市怎么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一问题。而通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能够有效平衡GDP、幸福指数和可持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消除传统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运营的诸多症结,将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而言,2020年是一个关键节点,不少城市现行总体规划将实施届满,新一轮规划编制已经启动。在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之年,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热潮到来之时,希望每个城市都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顺应自然条件、注重生态文明、合理保护开发的前提下,更多以民生诉求为导向,通过规划建设绿色繁荣的新都市,打造绿色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