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绿色技术 >  绿色技术 > 正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1/3/23 15:18:59   光明网-理论频道      人气:8399

作者:包存宽(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姜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并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影响着碳排放达峰工作全局。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手抓增量控制,一手抓存量优化。对于新增的行业、项目或产能,难免会进一步增加能源消耗量、碳和污染物排放量,但在能效水平、碳和污染物排放效率等方面须提高准入门槛,紧盯世界一流水平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使增量部分通过领先的技术经济和严格管控,率先、全面实现低碳,从而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起到引领性作用。

对于存量要统筹安排,对因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耗能过高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节能环保的管理能力,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节能降碳减排;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能耗大且产能过剩的行业,兼顾考虑行业总体产能和地区实际需求,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企业;对于能耗总量高但能效水平先进甚至领先的行业或企业,要充分考虑其发展现状,实行差别化管理。同时,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发挥园区在改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绿色低碳的供应链,鼓励企业从设计、选材、采购、生产、包装、运输,到最后的回收处理各环节都坚持绿色低碳,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低碳。推进节能降碳减排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节能和生产技术改造。

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往往是指发展速度趋缓、经济贡献度不断下降、资源利用率和低碳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做过突出贡献并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成果,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资源能源利用率和低碳环保水平较高的产业,其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并且会带来更低的碳排放和更高的经济增长。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来自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传统行业企业在原有材料基础上研发升级带来了新材料行业的发展。

如果说转型升级是提高传统产业低碳环保水平的重要路径,技术创新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传统产业要着重以下两类技术创新:一类是节能降碳减排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如水泥、钢铁、化工等有高浓度碳排放的行业,要加快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相关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另一类是生产技术的创新,如水泥行业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企业要积极利用创新高科技的生产方式,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也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如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

一手抓节能环保技术提升,一手抓节能环保服务一体化。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能更有效地助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

节能技术和设备主要是高效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仪器设备等。环保技术和设备主要是先进的污水、废气、垃圾、危废、土壤等处理及相关监测设备。节能环保制造企业自身应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使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和应用推广,联合大学科研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节能环保服务业涵盖节能环保技术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等众多门类,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应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能源审计,培育节能审核、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另一方面,扩大环保服务产业,应推进污染治理设施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完善提升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保服务业,鼓励发展“环保管家”,向企业提供监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

一手抓新基建赋能,一手抓传统基建提效。基础设施不仅用于支撑生产,还用于支撑生活(如供水)和生态(如污水处理)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区别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注重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应用,着力于实现社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但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中心、通信网路与终端设备等也带来了大量的能耗和碳排放,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能效和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还应与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相融合,加快形成智慧水务等节能环保产业的新业态与新模式,为以绿色低碳为时代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赋能。

另一方面,传统基础设施也不可或缺,需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智能通风、太阳能灯具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此外,应继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积极发展高效储能设施、多能互补智能电网等,提高能源输配效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键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用好“两手抓”,将低碳发展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时代特征,使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才能有效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