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碳中和基金 >  公益行动 > 正文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 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1/3/15 14:56:03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人气:25975

  绿色低碳现已成为经济金融领域发展新的风向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我国经济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更是全方位、多角度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密集发声和相关政策部署,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同时,也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将上升到新的阶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支持绿色金融跨越式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从官方披露的数据中可见一斑——截至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8132亿元,存量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毋庸置疑,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要完成“30·60目标”这一新目标新任务,则意味着要进一步推进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低碳转型,并在气候目标的约束下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那么,推动绿色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完善。一系列政策的精准发力能为绿色金融发展明晰方向,引发从业机构对绿色发展的足够重视,从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注入发展动力。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是指导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4年来,国内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推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环境信息披露等具体政策逐步落地,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取得进展,部分绿色金融标准(草案)也已在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而从目前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已搭建起来,但绿色金融标准、信息披露水平和激励机制尚未充分反映碳中和的要求,产品体系还没有充分解决低碳投资所面临的瓶颈。

  面对新发展和新要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此前举行的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重点推动工作。如重点推动构建长效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十四五”金融规划中就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系统性安排;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推动建立强制性、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工作。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自下而上的机构创新和实践。金融机构作为实践主体,要把握时下碳中和带来的绿色发展广阔机遇。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事实上,绿色金融不单单是一种业务模式、一种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深化金融业转型的重要趋势。碳中和目标将产生巨大规模的绿色投资需求,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成长的机遇。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将推动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有序发展碳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碳金融产品工具。2021年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

  近一段时间,由商业银行牵头承销的碳中和债券密集推出。2月9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银行纷纷成功承销绿色中期票据,成为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首批“碳中和债”,主要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在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带来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的同时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又如在信托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托存续项目数量将接近1000个。近日,中航信托与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全国首单“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将主要投资于全国统一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旨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碳中和行动,践行绿色发展。

  此外,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绿色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特别重视由绿色转型带来的各类潜在风险,在加速绿色金融事业发展的同时把握好“稳”和“进”的节奏。

  事实上,绿色金融也是金融业态之一,而金融始终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实体经济大规模向低碳、甚至零碳转型的过程,意味着金融业发展也处于加速转型之中,这就需要相关机构深入识别并防范由于转型所带来的风险,比如气候转型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目前,我国只有数家银行开展了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多数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对风险有所认知,但尚未建立分析能力,此外还有大多数中小机构尚未意识到气候转型可能带来的各类风险。对此,有关监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将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强化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审慎管理。

  蹄疾步稳,防患未然。可以预期,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金融机构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强化能力建设,筑牢各类风险“防火墙”,进而为助推绿色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