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政府合作 >  政府合作 > 正文

两会深观察|低碳城市试点8年 青岛如何率先碳达峰?

2021/1/14 11:38:28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人气:9123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图/受访者提供

全球变暖的趋势愈演愈烈,元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是挑战也是机遇,将带来新产业、新增长点、新投资,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共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青岛早在2012年即成为国家第二批、全省第一个低碳试点城市,如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记者专访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听他们如何为“碳达峰”建言献策。

1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碳排放量偏高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进步来节能提效,是降低碳排放的首要措施,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青岛应该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刘文俭建议,传统产业也应该加快生态化转型。

作为一家汽车车桥及专用车制造企业,青特集团依靠绿色技术创新,由传统制造向基于工业互联的智能化制造转型,实现经济指标与资源消耗指标“一升一降”,202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较2019年下降17.47%。青岛市人大代表、青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纪建奕透露,通过绿色化改造及利用厂房屋顶搭建光伏电站等,青特集团节约标煤4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9000余吨。

“汽车的制造与使用均与能源有关,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纪建奕说,青特集团积极进行新能源布局,将新能源技术及产品作为企业转型的落脚点,发展以电能、氢能等新能源专用车底盘及动力总成制造,结合国家及省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基地。

纪建奕表示,“十四五”时期,青特集团将继续秉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持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努力“做中国车桥行业引领者、一流的专用车制造服务商”。

2 谋划“大能源”战略,加大技术研发储备

研究发现,90%的二氧化碳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促进低碳转型,是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作为青岛市能源事业的投资发展平台,去年以来,青岛能源集团谋划了“大能源”发展战略,围绕“气热一体、多能互补、绿色发展”,实现了使用天然气直供权开发供能项目的新突破。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能源集团董事长赵海滨表示,“十四五”时期,青岛能源集团将聚焦能源行业市场竞争,加快推进业务分类改革,适时组建燃气、热电、能源发展三大集团,切实打通资源配置瓶颈。同时,全面启动市域“煤改气”,持续优化城市能源利用结构,加快青岛市由传统“能源供热、集中供热”模式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模式转变。

面对能源技术革命与新能源产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储备。青岛市拥有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能源领域研究机构,其中,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将重点开展新能源领域基础研究,打造面向世界的新能源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为青岛市及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能源安全新体系的构建提供决策依据、路径和技术路线图。

当前,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青岛市拥有海湾化工、金能科技、青岛炼化、丽东化工等工业副产氢企业,港口、物流运输、供热、发电等应用场景众多,具备氢能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去年12月发布的《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明确提出,建设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打造“东方氢岛”,在未来10年完善氢能产业链体系和氢能产业基地,将青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氢能城市。

3 抢建国内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

截至2020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2.81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492万辆,仅占1.75%,替代传统燃油车的增长空间特别巨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之一,也是抢占未来高技术制高点的支柱产业。

“青岛汽车产业新能源化转型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给所有上下游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青岛市人大代表、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王庆洲表示,北汽在青岛专注生产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目前已经建成了年产25万台的智能工厂,累计生产纯电动车23万辆,与其他汽车企业共同拉动汽车产业链发展壮大,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

当前,青岛市汽车企业云集,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奇瑞汽车、北汽制造、北汽新能源等品牌林立。“厂家之间投入市场和在研新能源产品有同质交叉,而且企业间产品边界越发模糊。”王庆洲担忧,这样可能会造成市场上同区域的同档次产品恶性竞争,造成重复研发和资源投入,拉低整个区域产业盈利水平。

为发挥先进技术和制造实力应有的产业引领作用,促进区域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王庆洲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规划推进青岛国际汽车城,尽快出台新能源汽车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和调控政策,鼓励优质企业和特色潜力产品百花齐放,同时精准培育几个青岛名片级、特色高质量发展引领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在以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发展背景下,青岛应率先启动建设国内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王庆洲建议,示范区可以与青岛国际汽车城一并规划,从交通及运输工具全面新能源化切入,改变用能习惯,支持加大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比重,率先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城市标杆。

4 提升建筑能效,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从碳排放的来源看,41%来自电力行业(主要是火电),28%来自交通行业,31%来自建筑和工业。节能减排,也要瞄准这些重点领域。

“建筑能效提升,是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污染物控制总量处处长刘赞透露,“十三五”期间,青岛市累计新增星级绿色建筑111个,面积1800万平方米;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14个;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47万平方米,降低建筑能耗约40%。

交通及运输业是碳排放大户,“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刘赞表示,青岛市已经建立了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覆盖9大领域监测424个指标,实现了对全市交通运输能耗数据统计分析、碳排放核算、监测数据可视化。青岛市创建绿色交通城市区域性项目于2019年4月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验收,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产生节能量2.83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料量4.66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也可以减少碳排放。目前,青岛市已开通地铁3号线、2号线东段、11号线、13号线南段、1号线北段和8号线北段等6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246公里,跻身全国第10位。

作为低碳港口试点,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采用了全球首创的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以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据测算,以氢燃料电池加锂电池组的动力模式实现了能量回馈的最优利用,使轨道吊每箱耗电下降约3.6%,使单机节省动力设备购置成本约20%。下一步,青岛港将争取整个港区尽快全部用上氢燃料电池车。

此外,青岛港2020年新开设5个铁路站点,将铁路运输比例提高到80%,减少公路运输车辆40万辆,减少汽车运输碳排放6万吨;发展“敞顶箱”运输模式,每年减少汽车运输碳排放4.5万吨。

5 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碳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环境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树木、植被、湿地的覆盖面积。”刘文俭建议,促进植树造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房地产开发中的绿化标准和要求,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对新开工企业提出绿化标准和具体要求,鼓励市民、企事业单位绿化院落、阳台、房顶,发挥好现代农业的生态碳汇功能。

中国工程院的一项咨询研究项目结果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巨大,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碳汇渔业’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态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叶乃好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围绕“海洋渔业资源与可持续产出”这一核心方向,不断探究渔业生物的演变趋势和可塑性,认知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产出功能及其受控机制,突破种质创制和健康养殖等共性关键技术,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是我国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6 低碳城镇、零碳社区,试点“多点开花”

“近年来,青岛市一直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推进低碳社区、城镇、工业园区试点。”刘赞说,青岛高新区成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青啤、海尔、海信等企业从清洁生产、碳资产管理等方面推进低碳企业建设。

作为国家低碳城镇试点,青岛中德生态园自2013年7月全面启动开发建设以来,通过给整个城镇碳排放设置“天花板”,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率先打造开放式社区,推广可持续建筑、被动房、零碳房屋、泛能站等低碳技术,推行智慧能源和综合能源利用,打造能源节约的绿色生态城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徐海洁表示,中德未来城D2组团是绿色生态建设实践的升级版区域,将通过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建设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采用相应碳补偿手段达到零排放目标,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社区运行模式,努力打造“零碳社区”。

2020年7月,由青岛能源集团与青岛旅游集团共建的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通过深度利用智慧能源系统,合理利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回收等清洁能源技术,争取3至5年实现社区内各建筑低碳、近零碳直至零碳排放,为我国特大城市核心建成区“跨越油气依赖、实现零碳能源”闯出一条可行的技术实现道路。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表示,“零碳社区”项目将对奥帆中心及周边10座建筑的能源系统进行能效提升。“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的成功落地,其代表性的示范与推广作用尤为显著。”王红透露,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中国首个“零碳社区”,在低碳环保方面的创新化探索、能源有效利用的解决方式以及对政府引导、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都将为实现多能互补、多能联供的区域新能源系统建设贡献“中国特色零碳社区青岛方案”。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够直接节约用电量303万kWh,节约用热量2.2万GJ,节约燃气量5500Nm3,同时每年直接减少碳排放8663吨,相当于种植173.3万棵树。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能效提升、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低碳城镇建设等措施,青岛市全面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刘赞透露,下一步,青岛市将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中,确保全市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确保青岛市在全国低碳发展领域的领头羊作用,同时提前谋划建设碳中和城市,为支撑国家碳中和工作提供青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