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政府合作 >  政府合作 > 正文

苏州:践行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样板

2020/12/1 16:57:17   东方网      人气:22333

  近年来,苏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最好,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保障。随着多年来“生态底蕴”的积蓄,一幅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画卷正熠熠生辉。

  自然湿地保护率全省第一 太湖变身“天鹅湖”

  近日,在苏州吴中区的东、西大圩大闸蟹养殖区,冬日映照的水面上芦苇飘荡,十多只小天鹅正悠闲地游弋其中,时而探入水中觅食,时而振翅飞起,好不惬意。据专家介绍,天鹅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对水质环境的要求非常高。2019年底太湖围网拆除,太湖的养殖户们从太湖引水经过生态沟渠过滤后再进入池塘,优良的水质和环境,最终让天鹅把这里作为了栖息地。

  事实上,近年来小天鹅已成为太湖常客。在太湖治理上,苏州构建了多位一体的综合长效管理体系,精细化打造环太湖生态圈。为保持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对200多公里湖岸线水生植物进行长效管护,组织实施太湖芦苇等湿地植物的收割清理工作,平均每年收割近7000吨,并保留20%湿地保证水鸟及野生动物的越冬栖息。制定太湖水草管护调控年度实施方案,对管护期间太湖水质、水生植被种群、水生态系统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和环境效果评估。同时成立水体保洁队伍,建立镇村保洁员、督查考评员循环网络体制。2020年3月至10月,太湖6个饮用水源地藻密度均值较2019年同期下降45.0%。太湖湖体藻类密度均值较2019年同期下降24.4%; 太湖湖心区及东部湖区水质分别符合Ⅳ类、Ⅲ类,达到国家、省“水十条”考核目标。太湖连续十三年实现“两个确保”。

  除了太湖治理,近年来苏州还大力推进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着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环保质量。在12公里长的张家港湾,昔日密布的建材码头、堆场,已被郁郁葱葱的防护林、草坪、栈桥取代,四分之三的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打造140万平方米具有大江风貌的滨江亲水景观带。在太仓,占地面积1500亩的七丫口郊野湿地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提升绿地、水系与农田。这里的“水上森林”、“生态廊道”、“湿生花海”等区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据统计, 经过多年修复、保护、发展,目前苏州森林资源总量达 220 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 29.99%,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 59%,名列全省第一。

  坚持“底线思维” 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前段时间,在吴江同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水稻种植区,金黄的麦浪赏心悦目,一台台收割机往来穿梭,隆隆轰鸣声中一堆堆金色稻米倾泻而出。一旁,近400亩的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里,配备了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等设施,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和质量安全追溯等新技术手段,构建了“公司+示范基地+订单基地”的新模式,年配送蔬菜6万吨。这是苏州实施“四个百万亩”(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林地各100万亩)工程,大力推进“三高一美”(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2年底,苏州出台《意见》,把发展“水稻、水产、园艺、林地”四大项任务作为硬性指标分配落实,为“鱼米之乡”生态安全筑起屏障。2013年3月,苏州又对生态补偿政策进行首次调整和完善,特别对列为“四个百万亩”的水稻田进行全覆盖生态补偿。2014年5月,苏州市人大制定颁布《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

  如今在苏州农村,“高”和“美”已成为最热词汇。去年以来,苏州启动“三高一美”建设,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9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9万亩、现代农业园区4.2万亩、高标准池塘改造2.37万亩、蔬菜基地1164亩。推进建设“三高一美”示范基地62个。

  这些不仅带来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还激发了富民功能。在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谢家路自然村,依托千亩蚕桑种植基地,该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由村民经营的蚕丝手工坊、农家菜馆、乡村民宿等门庭若市。据统计,当地两年来接待游客总人数已突破30万人次。2017至2019年,该村村级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6万、464万和480万,连续三年递增。苏州通过“三高一美”建设,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可见可触。

  汇聚“绿色动能”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

  近日,在张家港沙钢集团的沙钢超薄带车间,这条世界领先的超薄带铸轧生产线能在短短30秒内把钢水直接变成钢卷。超短的流程工艺使生产总能耗降低80%,仅为传统热连轧工艺的五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四分之三。“沙钢要千方百计做强做优,以高质量发展应对风险挑战,不多用一滴长江水、不向长江排一滴污水! ”据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介绍,沙钢先后花费85亿元整治江岸,在长江码头区域实施“见缝插绿”工程,及时补种绿色植物,打造沿江绿廊风景线 ,同时又花300亿元构建环保倒逼转型增长机制。在钢渣处理上,沙钢新建国内产能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钢渣处理线项目,钢渣“摇身一变”成为建筑材料,其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固废“零”排放,彻底杜绝了钢渣影响长江环境的可能。同时,利用回收煤气每年发电50亿千瓦时,利用高炉煤气余压每年发电7亿千瓦时,每年回收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副产品30万吨,销售20亿元……如今,沙钢集团每年循环经济产生的效益,占企业总效益20%以上。

  事实上,绿色高质量发展早已成为沙钢在内的广大苏州企业的共识。在张家港,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正加速布局;在太仓,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正成为当地三大新兴产业。绿色智能的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苏州沿江加速成长。

  据统计,2020年苏州实现长江干流达到Ⅱ类、京杭运河4个国省考断面水质Ⅲ类目标。年内实施“水十条”8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8.1亿元。针对企业治污主体责任落地难等问题,创新建设企业“环保自查自纠”管理平台,深化“互联网+监管”执法模式,全程监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关键参数,开展非现场执法8000余次。目前,苏州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根据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总体满意率为90.1%。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的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关键在于找准平衡点和着力点。“苏州已经进入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必须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才能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