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低碳智库 >  观点评论 > 正文

何建坤:东部地区煤炭消费量有望明年达到峰值

2014/3/24 10:53:02   http://www.ditan360.com/    章轲  人气:323460

  中国低碳网专稿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3月22日在京表示,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有望在2015年前后煤炭消费量陆续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这将促使东部地区CO2排放在2020年之前即有可能在全国率先达到峰值,为全国CO2排放达到峰值奠定基础。

  但何建坤同时表示,“今后两年节能降碳的挑战虽然不像‘十一五’的后两年那样艰巨,但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主要因素是城镇化和产业转移。”

  资源环境承受力几近极限

  在当日召开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何建坤说,2014年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领导人峰会,以促进2015年最终就2020年后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加强减排力度的国际制度框架达成协议,同时也将促进各国2020年前加强减排力度的行动安排。

  何建坤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日益强化的资源和环境制约。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长时间严重雾霾天气,更加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

  “雾霾的成因和PM2.5的来源尽管比较复杂,但该地区煤炭消费和汽车尾气排放无疑是首要原因。”何建坤说,因此,当前沿海地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机动车数量,既是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将促进CO2减排,向低碳发展转型。

  何建坤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已出现由以化石能源为支撑的高碳能源体系逐步向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过渡的重大变革趋向,并将引发新的经济技术的重大变革。但推进能源体系变革,我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

  何建坤分析,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总需求量将持续增加,未来二三十年内能源需求量仍将比2010年增长一倍左右,其后才有可能趋于饱和。

  我国当前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较快增长的趋势,已使国内资源保障和环境污染的承受力几近极限。《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产量达36.5亿吨,超过科学产能供应能力将近一倍,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采空区土地塌陷、地下水资源破坏、大气和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煤炭消费量已占世界的45%,2005~2012年新增煤炭消费量占世界增量的66%,2012年煤炭净进口2.7亿吨,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2年石油进口比例达58%,超过美国石油净进口48%的比例,天然气进口比例也达29.5%,2005~2012年新增石油消费占世界的增量的63%,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新的挑战。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当非化石能源新增供应量能够满足新增能源需求量时,CO2排放才能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我国只有加大能源变革的力度,才能使CO2排放峰值时间尽可能地早于能源消费峰值时间,从而实现低碳转型的跨越式发展。

  “需要确立积极的CO2减排目标和CO2排放峰值目标,作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产出效益的综合目标和关键抓手,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倒逼’机制。”何建坤认为,这样不仅可有效降低SO2、NOX、PM2.5等常规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的来源,缓解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而且将有力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

  突出减排的协同效应

  何建坤对记者说,我国当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钢铁、水泥、焦炭、炼铝等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在2020年前后即将陆续达到峰值,并开始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加速,有利于促进单位GDP能源强度较大幅度地下降。

  我国当前工业部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何建坤预测,2020~2025年工业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将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从而为全国CO2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创造条件。

  何建坤说,届时城镇化速度已趋缓,随着城镇化的完善,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费虽仍会有缓慢增长。他说,在城镇化过程中只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同时在建筑领域通过提高能效、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通过提高燃油经济性、发展电动汽车及生物燃料等措施,到2030年左右建筑和交通领域的CO2排放增长将能够放缓并逐渐趋于稳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的增加可基本满足其对能源需求的增长。

  何建坤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完成,GDP增速放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经济发展可趋于内涵式增长。在当前和今后采取大力度低碳发展政策和措施的情景下,全国CO2排放有可能达到峰值,峰值排放量有可能控制在110亿吨CO2左右。2010~2030年CO2排放将增长约50%,1990~2010年CO2排放则增长了210%。

  他认为,这一结论仍具有不确定性,关键是制定积极、紧迫、经努力可实现的CO2排放峰值目标,既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实施机制,也需要企业、公众等全社会的自觉参与和行动。

  “当前要结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的过程中,突出减排CO2的协同效应和对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何建坤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十三五”期间在继续实施单位GDP能源强度和CO2强度下降约束性目标同时,应进一步实施CO2排放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在积极推进CO2排放配额交易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以市场化手段推进CO2减排目标的实现。

  何建坤对记者说,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改革和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城镇化进程中要避免沿袭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高碳基础设施和高碳奢侈性消费的传统发展模式,新农村社区建设也要重视节能环保,尽量为农村提供优质能源服务。

  (中国低碳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