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课题研究 > 正文

湛江红树林撬动蓝碳经济发展

2024/5/7 15:35:01   中国环境报      人气:2842

0

乘船穿梭在岛堰之间,碧海蓝天,绿树森林尽现眼前。天空中,鹭鸟不时飞过,滩涂浅海中虾蟹成群,伴随着海浪的“歌声”,这片土地充满生机。

这里是广东省湛江市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拥有超过100公顷的红树林。“它们生长在海陆交界的滩涂上,具有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多重功能,对拥有广东省最长海岸线的湛江市而言,是难得的资源。”跟随湛江市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讲解,记者走进了红树林的“绿色世界”。

建立奖励“指标池”,调动保护积极性

湛江市对红树林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靠海吃海的湛江,曾在20世纪末兴起养殖潮。在金牛岛沿岸,村民纷纷进行围塘养殖,但因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养殖塘内部分红树林退化趋势明显。

“长期水产养殖破坏了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直接清退养殖塘,又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上的损失。面对发展难题,湛江市开始在这片区域开展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模式研发与生态示范探索,平衡当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保护区管理局林广旋说。

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结合物种共生互补原理,综合考虑环境容纳能力、冲突解决机制等因素,湛江市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探索形成了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红树林种植研究提供了试验数据与经验。

“随着湛江市持续造林和修复,我们对红树林的保护策略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工作重点是减少人为因素对红树林的影响,通过控制进入片区的人流来保护红树林。”林广旋告诉记者,“现在则用开放的方式,让更多公众走进来,了解红树林的重要性,进而参与红树林的保护行动。”

湛江市的实践是广东省保护红树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截至2023年年底,营造红树林2509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2476公顷。

同时,推动建立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池”,探索打通生态修复成果反哺地市建设发展的路径。

2023年,广东省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红树林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奖惩工作的通知》,规定在国家种植1亩红树林奖励0.4亩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再奖励0.1亩新增年度建设用地奖励指标,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按照红树林营造年度任务,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形成“指标池”,完成任务后可提前兑现。这极大调动了地方保护修复红树林的积极性。

涵养生态,带动就业村民受益

红树林长起来了,水生物种多了,引来了野生鸟类来此栖息觅食。它们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检测员,还是红树林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

“我们每年在保护区都会做鸟类调查,记录过冬候鸟,以此来调整红树林的保护策略。”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苇告诉记者,随着迁徙鸟类数量增多,保护区内还会清理部分红树林,让滩涂裸露出来,给候鸟预留出更多栖息、觅食空间。

“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展,在红树林片区拍摄到的鸟类越来越多。黑脸琵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前在湛江很难看到,现在,频频出现。”提到野生鸟类数量变化,湛江市爱鸟协会会长程立深有体会。

随着红树林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不断丰富。据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保护区内有鸟类312种、大型底栖动物544种,保护区的绿色底色愈发明亮。

因红树林保护发生变化的,还有保护区内村民的生存、生活方式。 沿着红树林保护区科普长廊,随处可见湿地植物科普内容。2023年,保护区先后投入项目资金800万元,科学设计、全面改造、提升金牛岛生态服务水平,打造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和科普宣教站点,很多村民也因此受益。

“我们主动与村民沟通,在保护区内提供巡护、护林员、安保等多个就业岗位,很多村民在周边还开起了农家乐,售卖当地特产,每逢节假日,忙得不可开交。”张苇向记者介绍。

如今,金牛岛红树林片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湛江市生态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开展对外交流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固碳生金,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红树林作为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固碳储碳能力远高于陆地上其他生态系统,它的固碳潜力能达到陆地热带森林的3倍—5倍。全球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但固碳量却能达到全球总固碳量的5%。

红树林为何有如此强的固碳能力?张苇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红树林有两大“奥秘”:一方面,红树林生长速度快,能够在短期内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质,且地下的根部长期处于厌氧环境,有助于减缓根系和凋落物分解,从而加速碳向地下埋藏。另一方面,红树林大多分布在沉积型海岸河口,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了大量的外源性碳,红树林能够将其快速固定在滩涂地下。

红树林巨大的储碳能力,为湛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湛江作为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想探索红树林能抵消多少碳、又能产生多少价值。”张苇说。

如何实现红树林的碳汇交易?其实就是让碳排放单位来购买红树林所储存的碳,从而实现碳中和。从2019年开始,湛江市将2015年至2019年间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核证碳标准进行开发。

2021年3月,保护区管理局开展的“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功注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66元/吨的价格,购买该项目首笔核证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达成了我国首个蓝碳项目交易。

“‘卖碳’创造的收益用于红树林修复地块的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工作,以持续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形成长效的良性循环。”张苇说。

蓝碳碳汇交易从构想到现实,也为全国碳市场的扩容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技术支撑。

2023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为红树林营造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科学、规范指导。参与编写工作的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告诉记者:“红树林营造方法学将更科学地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实施,也让更多利益方和公众关注红树林,深入挖掘其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持久、多样的资金来源。”

从注重保护,到平衡发展;从科普宣教,到和谐共生;从实践探索,到蓝碳经济,湛江市正从红树林保护出发,奋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