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治理雾霾心系民生 多管齐下方显成效
2014/3/4 15:47:08 http://www.ditan360.com/ 中国网
中国低碳网讯 中国中东部地区刚刚经历了持续一周的大面积重度雾霾天气,周末久违的蓝天让多少人感叹自由呼吸的可贵,并竞相在微信和微博中晒出蓝天照片。面对雾霾天气常态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控制空气污染,治理雾霾,自然成为2014年“两会”热议话题之一。
多家国外媒体评价中国的空气污染有损国家形象,引发公众愤怒,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高度关注中国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和举措。应该说这些观察和认识是有见地的。治理雾霾不仅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更将是一场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艰巨的“持久战”。因为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归根到底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与化石能源利用有最直接的关系,从根本上治理雾霾就必须改变中国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这是继2012年底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了到2017年改善空气质量的具体目标,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浓度5年内要下降25%,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行动计划涉及燃煤、工业、机动车、重污染预警等十条措施,从政策覆盖面和力度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各地各部委还纷纷细化具体措施,把任务分解到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北京已提出了投资7600亿治理雾霾的宏伟计划。
治理雾霾,相比大气十条政策的出台,各项措施能否落实更为关键。只有多方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成效。从政策的具体实施看,一要政策协调,二要区域协同。当前社会对雾霾的关注度可能远远超过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实际上,二者不仅不矛盾,还是同根同源,相辅相成的。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污染的排放;植树造林,不仅增加森林碳汇,也有助于降尘,清洁空气。因此,治理雾霾本是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政策的应有之义,应该最大限度地寻求政策协调,相互促进,才能事半功倍。
大气环境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治理雾霾也不是一个城市可以独立完成的,区域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例如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就需要密切配合,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制定协同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方案。近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调研后就明确指出,北京应“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
拥有健康、优美、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是每个人的梦想,要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的中国梦,需要政府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需要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全社会每个人付出不懈的努力。(陈迎)
陈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陈迎一直致力于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和气候政策,以及国际气候制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10年,陈迎入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2013年起任中国社科院城环所创新工程“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项目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