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2012多哈世界气候大会 > 正文

专家批英国媒体“气候数据” 称系为富国开脱

2012/12/7 10:57:23  环球网   杨志

  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在《自然》杂志发表“全球碳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及其科研数据: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创历史纪录,达356亿吨,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比《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基线年1990年增加58%,其中碳排放最多的是中国(28%)、美国(16%)、欧盟(11%)和印度(7%),中印两国的排放在2011年分别增加9.9%和7.5%,美国和欧盟则分别降低1.8%和2.8%。

  如何解读这一报告?需要重复几个“古老而常新”的观点。第一,气候变化问题,既涉及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两个超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又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不同价值观念下的复杂博弈,因此,现在掌握的所有科学数据,只能被理解为研究气候变化的相对参数,而不可能是什么绝对依据。第二,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视角看,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测量排放的时间尺度问题,因此,既要看现在的排放,也要看历史排放,既要看排放总量,更要看人均排放。第三,从世界工业化进程以及中国作为全球“世界工厂”的角度看,仅以碳排放总量指责中国,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无独有偶,今年的多哈气候大会自11月26日开幕以来,除形成几个类似谈判纪要的文本外,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一些发达国家代表在大会第一阶段的小组谈判中,不仅毫无作为,而且挖空心思推卸他们的责任与义务。例如,美国代表团把“智慧”集中在各种程序问题上,对谈判议题挑挑拣拣,把本应讨论技术转让等实质问题的宝贵时间搅成了“垃圾时间”;加拿大代表在被问及是否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时,居然既傲慢又无赖地说:“这是谈判大会,不是承诺大会”。

  发达国家的上述表现,绝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和义务,而是另有更深的谋略。他们一是为了否定《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协议》(1992年)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为了推翻《京都议定书》(1997年)规定给他们的减排量化指标,三是为了绑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进入强制减排行列。显然,这是很过分的。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节制排放,至今美国人均排放量依然高达17.2吨,欧盟是7.3吨,中国是6.6吨。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已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列入“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还用生态文明引领各项事业的发展。那些借用“科学数据”指责中国的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