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itan360.com/  

以青春之名 保护东江之源
2017/7/31 9:50:47  来源:中国低碳网

开营仪式上,营员们欢快地把帽子抛向空中。
 
学生志愿者在桠髻钵山上手作生态布道。
 
东江源村星空。
 
学生志愿者与当地孩子一同清理村道垃圾。
 
学生志愿者以火烤的方式使竹子更加坚固。
 
730日,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和达能中国共同发起,作为东江源寻乌水生态保护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2016东江源高能夏令营第二期正式开营。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11所高校的近30名大学生在为期7天的营期里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在东江源区的劳动和生活,多层面观察东江源区环境,体验东江源区生活,为东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力。
夏日炎炎、山清水甜,记者与大学生营员一同体验营地活动生活,感受自然的奇妙和淳朴村风。
 
大学生志愿者:饮水思源 身体力行保护珍贵水源
开营仪式当天,营员们送走了参加第一期夏令营的30名高校大学生以及青年导师团队。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城市林业专业的13级学生苏洋便是其中之一,有着植物研究与摄影专业特长的他起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这里。回想起这7天的点点滴滴,苏洋满脸不舍,我们住在村民家中,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相处时间,但主人阿姨真的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准备西瓜和水煮花生给我们当零食,离别时刻十分不舍。
在东江源区营地生活期间,苏洋与队友在当地开展居民用水调研,了解村民居住地的饮用水水质情况;跋山涉水到东江发源地桠髻钵山上手作生态布道;通过气球航拍活动观察并了解东江源村周边环境;准备演出节目与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互动……这些经历都让他难以忘怀,特别是到髻钵山手作生态布道,我们利用劈好的竹子通过垂直插入地面及横铺的方法搭建固定台阶,虽然只是短短几十米的路段,但泥泞曲折的山路足以让我们精疲力尽。
731日,记者与学生志愿者们踩着苏洋及其队友所铺设的竹道上山,夏令营副营长陈志强告诉记者,接下来几期的营员将负责中段及山顶段的生态布道工作,难度和强度将更大。当一行人跋山涉水登上海拔1100米的桠髻钵山山顶时,都感慨一汪东江水的来之不易,才真正体会饮水思源的深刻意义。   
 
保卫者:东江源并非终点 流域保护经验可移植借鉴
记者了解到,东江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是广州的重要水源,广州有超过五分之一的自来水供应来自东江(其中包括天河区、黄埔区和增城区)。同时,东江也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着关键的资源支撑,养育着流域内生活的近5000万民众。
达能中国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水生态保护工作,在东江中游的龙门积累了丰富的在地工作经验之后,2014年我们和合作伙伴们决定将目光延伸到东江的源头寻乌县,希望通过开展系统性的水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促进东江源头的水生态系统健康,从而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感。达能中国高级企业社会责任经理张智说起寻乌项目启动的缘由。
自去年1月项目启动以来,达能中国与其同行伙伴陆续启动了桠髻钵森林公园管护站、东江源村生态旅游及垃圾治理等相关工作,东江源环境教育中心的筹建便是其中一项。据张智介绍,环教中心原本是一座三面围合的客家小楼,经过改造加建变成寻乌水生态保护项目的环保基地,承担环保宣传教育、培训、住宿及活动场所等功能。我们招募了一支来自华南理工建筑学院的志愿者团队,通过他们以及外部团队的力量把室内改造成水、瓦、竹三个展厅,用以展示东江水系图景和本土的自然文化,同时在室外建起连接大宅和池塘的竹廊以打造临水空间,让村民在亲水互动中加强对水生态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水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知识将从环教中心普及开去,但达能中国的终点并不仅是东江发源地寻乌的水生态保护及修复,我们希望把在东江流域摸爬滚打而得到的水源、生态保护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然后推广到其它具有保护价值以及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其他流域,为更多的流域水源和生态保护项目区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张智说。
 
亲历者:我们和环境 被彼此改变
东江源区域长期以来的发展水平滞后,如何在生计与环保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是村民和环保工作者要思考的命题。
张昌权如今是三标乡人民政府水保、环保站的干事,此前他在东江源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整整7年,作为亲历者的他感慨最大的变化是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村民原来并没有保护森林水源的概念和意识,从2008年开始,随着自然保护领域的NGO、志愿组织等陆续到这里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逐渐把相关保护知识和理念传播给村民,我们才开始理解上游水源保护对下游流域乃至整个水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作用,慢慢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张昌权告诉记者,近年有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年回流家乡发展,足以说明这里在逐渐变好。
其实,被改变的不止环境,还有人本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李文斌是夏令营的指导专家之一,2011年他第一次跟着老师到这里做植物本底调查,之后参与编辑了东江源村的植物导赏手册,后来每年都带着志愿者认识植物的用途价值。在一系列的环保志愿工作中,他从索取者变成行动者水源保护是一项看不到效果(即不会直接带来利处)却确保未来我们不会因为水质变坏或水资源枯竭而投入成百倍的人力物力去争取的生活必需品。源头的环保行动是最直接的保护行为和最有力的宣传。
而对于发展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问题,IUCN华南项目经理张诚认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生活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希望通过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为当地带来物质支持,但前提是生态保护。IUCN是国际上最早提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我们遵循IUCN生态旅游标准,通过培养村民成为生态导赏员,开发生态特色旅游资源,控制游赏团体的数量规模及频次来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承载。(采写:龙金莲;摄影:龙金莲 王麒 韩溪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