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联产推进煤高效清洁利用
  • 2010/11/24 21:11:44 来源: http://www.ditan360.com/ 文汇报
  •   “煤炭不仅是现在、未来也仍将长期作为我国的主力能源,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能源局近日主办的首届“科技创新促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指出,近10至20年内,可再生能源难以解决我国能源主要问题。煤用于发电比例将越来越大,未来40多年必然会有巨大煤炭消耗。


      倪维斗院士表示,煤的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很难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解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问题,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而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则是综合解决我国所面临能源挑战的重要方案。


      可再生能源“远水解不了近渴”


      倪院士分析认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现实。“我国和欧洲国家在国情上有很大区别,能源消费总量急剧增长,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至2020年前很难在总能源平衡中占一定份额,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主要问题。”


      据统计,去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30.5亿吨标准煤。而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乐观估计,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量约每年6亿吨标准煤,其中还包括水电。


      倪维斗院士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以及2050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考虑,我国人均能耗稳定值应努力控制在每人4吨标准煤。倪院士这样假设,在最可能情景下,2050年我国人口达15亿左右,总能耗为60亿吨标准煤,若将63.5亿吨标准煤作为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在此约束下,即便考虑各种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石油需求等较快发展,并充分考虑节能潜力和节俭生活方式,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35%以上,而年煤炭需求量不会低于20亿吨标准煤。如此看来,未来40年累计消耗煤炭总量,将超过900亿吨标准煤。


      如何清洁利用900亿吨标准煤


      据专家介绍,眼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每年60亿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0%至45%。


      倪维斗院士分析,天然气属低碳能源,排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低,进一步收集难度大。石油排放源较分散,很难实现大规模收集。天然气和石油利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总二氧化碳排放中所占份额较小,所以减排二氧化碳重任即落于煤上。“目前至2050年我国累计耗煤达900多亿吨标准煤,如何利用这900亿吨标准煤,是能源工作者面临的‘大问题’。”


      倪院士直言,尽管社会节能、总量控制、发展可再生能源都是实现低碳的经济路径,但最终低碳经济必须落在煤的清洁利用上,否则低碳经济很可能成为空话。


      煤基多联产或更适合中国国情


      “煤基多联产能源系统符合新能源定义范畴,能实现大幅度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要方案,这是解决我国所面临能源挑战的重要解决途径。”倪维斗院士提出,煤基多联产是煤清洁高效利用重要战略方向,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应从煤化工开始积累经验,逐步过度至“IGCC+多联产+CCUS”。


      事实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加上多联产,被视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煤技术。它在燃烧前先去除烟气中污染物,常规污染少、效率高。有利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同时生产甲醇、尿素等化工产品等;而煤作为一种多元素能源,很多专家都认为将其一股脑儿烧掉很可惜。倪维斗院士认为,结合发电与化工,发展以气化为基础的IGCC多联产,对煤加以综合利用。


      多联产原理简单,将煤气化后先通过一个反应器做化工产品,剩下尾气再燃烧发电。多联产相当于把化工、发电两个过程耦合,能量利用效率可提高10%至15%。据悉,煤的气化系统很贵,若能实现化工与发电相互调整,气化系统即可稳定运行,降低发电成本。


      倪维斗院士告诉记者,我国应从现在开始考虑分阶段减排二氧化碳问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埋存应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煤化工(甲醇、二甲醚、直接煤变油、间接煤变油等),在煤化工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具较高浓度和压力,但实际情况是,‘现成’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因此,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应从煤化工做起,考虑到未来清洁煤发电,‘IGCC+多联产’应尽快示范,逐步走向大规模发展。同时,依据二氧化碳减排需要,逐步过渡至‘IGCC+多联产+CCUS(碳捕集与封存)’模式。”


      倪院士强调,实现多联产能源战略刻不容缓,一旦延误了时机,将会显著增加未来我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本、难以控制未来石油进口,并大大增加减排温室气体成本。

投资合作单位

凯鹏华盈
华登国际
易凯资本
麦顿投资
红点投资
天图创投
鲲石创投
蓝海创投
涌金投资
永宣创投
嘉石投资
汇融投资
百全资本
中金资本
浙商创投
富鑫创投
金沙江创投
橡子园创投
伟高达创投
招商和腾创投
集富亚洲创投
美国中经合集团
北大港科招商创投
中节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国家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
北京高新技术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