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观点评论 > 正文

从边干边学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经济学逻辑

2014/5/22 16:28:41  http://www.ditan360.com/   21世纪经济报道  人气:15208

中国低碳网  在我国碳市场建设中,“先试点后推广”被默认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思路。但在利益格局日益纷杂,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改革空间不断缩小的局面下,这一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严格意义上讲,好的市场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政府逐步退出,让渡出来的。如果仍然沿袭过去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市场问题的旧模式,必然会导致价格失灵,市场配置失败的结果。在碳市场设计上,市场缺乏容错能力,如果决策者考虑不周,错误会成倍放大,导致失败。

因此顶层设计在碳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是我们当前工作相对薄弱的地方。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各地碳市场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连接的成本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亦越来越大,这是值得决策者警惕的问题。

试点市场的流动性困境

供求关系产生有效的定价机制,进而创造市场的流动性。碳市场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创造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流动性。但是如果一开始便将碳市场划入到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留给设计者的灵活性也会相应减少,流动性水平将停留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因为流动性本质上是市场灵活性的体现。

当前各地的试点政策普遍强制要求企业进入场内交易,但是任何政策都不可能违背经济规律而存在。场内交易并不是市场流动性的保障,相反却使得企业失去了参与碳市场的灵活性。从美国酸雨计划,RGGI,加州碳交易体系等运行情况来看,场外交易(OTC)是排放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得以维系的重要原因。

交易基数对流动性的贡献是首要的,其次是交易意愿或交易动机。欧盟的二级碳市场流动性是由其庞大的交易基数决定的。这一点欧盟模式和美国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欧盟模式注重二级市场,美国模式注重一级市场,这完全符合各自的流动性基础:欧盟的交易基数超过1万家,美国的加州和RGGI则不到其十分之一。欧盟碳市场中将碳排放配额计入无形资产的企业约占42%,而美国则不到10%,这直观的反映了欧盟碳市场的资产化水平明显高于美国。

我们各个试点省市基本上以复制欧盟模式为主,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忽略了欧盟市场的流动性基础与我国的差异。

事实上,如果单从流动性上看,美国的区域碳交易市场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美国区域碳交易市场中,一级市场的拍卖是主要的定价方式,二级市场以OTC为主;拍卖资金的再分配既可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碳成本,又可以提高碳市场的激励能力;统一的顶层设计与各州自主设计相结合,增强了市场的灵活性。这些经验正是我们当前所极度缺乏的。

第二代中国碳交易市场

中国已经到了开发第二代碳交易市场模型(Post-2015)的良好时机。第一代碳市场模型以地方政治冲动为主,以自下而上的“边干边学”方法为主,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但是相应的资源也基本耗尽,面临全面溃败的风险。

第二代碳交易市场模型将更多采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方法,从价格发现和激励机制设计出发,着眼于流动性创造和市场连接,以创建一个具备“自适应性”的全国碳交易市场为最终目标。在这一个新的模型里面,拍卖将作为一种灵活的分配方法和有效的定价机制所引入。即使拍卖的数量很少,对于价格信号的形成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碳市场连接必然存在着试点省市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何在七个试点省市即成的格局下,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融合、资源的再分配是顶层设计最关键的问题。这绝不是一个DieorSurvive的过程,而是在合理的制度框架下,实现良性竞争,最终调整为一个有效运行的全国碳市场,演化出稳健的价格发现机制。这一模型既不是欧盟大一统的市场,也不是美国松散的协约式市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市场设计的复杂度超出任何人的智力,中国第二代碳交易市场设计的最大逻辑应该是重回经济规律,让经济规律统领市场运行。

(作者简介:陈波,经济学博士,碳金融硕士,工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著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设计原理与实践研究》、《低碳大变革:下一个30年我们怎么办》)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