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产业园区 > 产业园区 > 正文

评论| 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科学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8/5/25 15:56:15  http://www.ditan360.com/   中国环境管理  人气:6486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大战略,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落” ,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已成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旋律。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科学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尽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原则


在哲学的意义上,人类源自于自然、对抗于自然、驾驭于自然,最终必然融合回归于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它不仅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深刻地阐明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和实现形式。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唯物论全面深入剖析人类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剖析人类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环境短板、突出难题的重大决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它不但要求我们统筹有关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工作,而且需要全面推进国土空间布局、国际合作、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和调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不断充实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是全球共识。21世纪初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近数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 60% 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之中”。当前,全球主要存在八大生态危机: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干旱缺水普遍、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由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以及生物过程所组成的各种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福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都将决定人类的未来,正是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重建森林、防治荒漠化、保护湿地、拯救物种、应对气候变化。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


人类与自然的发展贯穿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全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采猎文明时代使用工具的“操戈抗争”,农耕文明时代定居守业的“守阵抗争”,工业文明前期全面开发生态环境资源的“掠夺抗争”,以及工业文明后期尤其快速城市化以来人类不得不在自己建设的家园内与自己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抗的“同城抗争”。显然,“同城抗争”不是我们追求的生态环境新秩序,绿水青山才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体现,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实践价值,不仅对中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发展与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两山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资产,“金山银山” 指的是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两山理论”的本质就是指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何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基本思路就是实现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一是在粗放式工业化走在前头的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有效减少消耗、降低污染、治理环境,努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恢复绿水青山,又不失金山银山。二是对具有绿水青山的欠发达地区,则大力发展主要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揭示了生态环境价值的本质内涵,反映了要尊重自然规律,采用集约、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要素。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两山理论”科学论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方针原则,做出了战略决策,明确了项层设计,厘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

 

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类社会福祉的创造,《韩诗外传》记载“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 ;唐朝李翱《祭独孤中丞文》也说“丰盈角犀,气茂神全,当臻上寿,福祉昌延” ;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发出号召“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力求创造“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健康祥和的社会环境、自由持续的发展环境”,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价值观,“以资源为基础适度消费”的生态哲学观不谋而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必须做好如下重点工作。


一是提升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优化和强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建设绿地公园,有计划地对现有行道林进行林分改造和提升。同时,扩大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塑造水陆相拥、陆岛相望的风貌,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利用的多种组合类型的人工湿地模式。保护和恢复河岸生态系统。优化各水系的地表径流构成“树枝状”连续的网络结构,以维持河流健康,保持水流畅通的状态特征,保持其自然河岸,沿岸地区要留足绿化带空间,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河堤加固、生物湿地处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等方式,全面恢复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绿化和美化生态系统,重点建设提升一批社区公园,提升建成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河道亲水绿化品质与面积,推动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二是强化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确定水源保护区等级和界限,设立规范标志,制定清拆、整治和总量控制方案;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应急预警制度,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应急预案。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加强扬尘控制,从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等提出控制交通污染措施。加强噪声源头控制,主要包括工业设备应选用通过国家相关机构认证的低噪声产品,推广使用低噪路面材料降低交通噪声、限制市区娱乐场所营业时间及音响器材的音量等。加强工业固废处理与土壤重金属管控,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针对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固体废弃物集中填埋、堆放场地及周边地区等土壤污染高风险地区,从加强土壤污染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三是综合整治农村,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结合各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基础以及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同时,实施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全覆盖、拉网式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在开展村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进种植业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措施,建设美丽乡村。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就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多次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


一是全面摸清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部署需要以问题和生态功能为导向,通过分析生态环境现状,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着眼,认真梳理各个环境要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和甄别,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做到细致梳理问题,全面看待问题,系统分析问题,统筹解决问题,真正摸清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


二是划定生态保护与修复部署片区。依据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部署区域。首先,综合生态调查评估结果和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考虑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确定以流域为范围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布设片区。然后针对突出问题,分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的空间布局方案。按照“一块区域、一个问题、一种技术、一项工程”的思路,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三是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对工程全面部署。改变按生态要素或资源种类保护治理的工作模式,在明确生态环境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水环境保护治理、农牧用地保护、水土流失预防、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开采治理等,筛选出一套包含树种选择、生物廊道建设、水质处理等方面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修复。


四是建立健全工程实施保障制度措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涉及到左右岸、上下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水体保护和生态保护必须把整个流域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谋划布局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在实地调研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依据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从组织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资金筹措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公众参与监督等方面,提出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方向、任务和路径。

 

五、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系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八大制度体系。


二是持续纵深推进新《环境保护法》。新《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和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公民环境保护的权力、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已有30部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90部行政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新的环保法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基础地位,相当于环境领域的“母法”,即上位法,其他环境保护的单项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在修订和执行中都应遵循并服从于新的《环境保护法》。因此新《环保法》是环境法律体系的龙头和“纲”,必须“纲举目张”。 新《环境保护法》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是重要的法制保障。


三是探索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的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生态保护红线的框架下,我们加快推动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体系。同时,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生态红线要求,研究制定生态红线保护管理办法和措施,严守划定的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加大对越线行为的惩戒。逐步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保护资金的财政拨款渠道,确保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各项工作资金得到保障。

 

六、坚持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战乱和贫困依然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也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们。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2017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众所周知,新自由主义创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为发达国家营造全球市场,转移低端制造业的过程中,也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全球性阶段。现实经验证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没一例幸免于污染,发达国家依靠转移低端产业才根治了污染,后发展中国家已无处可转移。无疑,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不足以支撑当今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经济社会,建立生态环境新秩序,才能支撑人类的发展。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工业文明之后的后现代文明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集成的伦理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向全人类所做出的郑重承诺,中华民族将努力探索一条同时实现物质丰富、社会稳定、政治平等、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之路。


虽然当今世界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与不同社会制度,但生态文明会让我们和平共处,理性选择我们共同的未来。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就是集思广益,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多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从而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最终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著名后现代思想家,西方社会绿色GDP的最早提出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博士一直看好中国的生态文明,坚信“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他明确指出,“今天我们的使命就是在世界范围推广我们向中国所学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个术语和它所代表的思想在西方日益普及。我们已经受益于中国思想。我们真诚希望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以便我们今后继续受益。”

作者:张修玉,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