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碳中和基金 > 投融资 > 正文

用行为金融学看碳交易市场

2017/11/23 16:21:29  环保桥     人气:27511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理查德·塞勒主要的成就是行为金融学研究,其研究内容经常被称为经济学界的另类。赶个流行,我们也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看碳交易市场。

微信图片_20171120083023

  1、确定效应: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企业发展和国家GDP等方面考虑,其效益是明确的;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效益,是未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并且未来的收益折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折现率。对于执政期只有4年或者8年的美国总统而言,可能在其执政期内都看不到控制温室气体带来的正效益,因此其拒绝参与《巴黎协定》,从这个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大多数执政者的“错误”选择。

  2、反射效应: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规避气温上升给未来带来更大的损失,但这个损失是基于推测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碳排放受控的企业现在就需要为此承担成本,这个是确定性的损失。在此情况下,大多数控排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未来承担更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的损失,而不是承担现在确定性的损失。因此,控排企业从心理上是拒绝参与碳交易市场的。

  3、参考依赖: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控排企业,是否参与控制碳排都是看其他国家或者其他企业是否参与,和别人相比我收益(损失)多还是少。比如,之前美国就要和中国比较,中国不减排美国也不减排。控排企业企业之间更是如此,尤其同一行业的企业,如果某一企业因为造假获得了利益,之后大多数企业都会效仿。

  4、损失效应: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

  如前文所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的收益是未来的,而损失是当下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从心理上都是拒绝碳交易市场的。

  通过前景理论来看,建设碳交易市场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是要跨过了一道心理障碍的;即使在执行层面跨过了此障碍,还要面临控排企业的层层障碍。

  那么,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呢?

  a)  碳排放心理账户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控排企业,都需要建设一个碳排放的心理账户。企业每年为控制碳排放预留一定的预算资金,将此作为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这样企业从心理上就更容易接受这部分损失了。这也是为什么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更容易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原因,因为国有企业大部分都是采用的预算制,而私营企业只有老板的一个账户。

  b) 用相对量代替绝对量

  因为碳排放更多的是与能源相关(如煤炭、电力等),如果在煤炭或电力上加一部分碳税,则企业更容易接受(或者不得不接受)。但是碳税相比碳交易而言不直接,对行政执行的要求更高。从国内推行可再生能源补贴办法的来看,初期是比较容易推行的,但是后期政府把此部分税收和其他收入混在一起了(没有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心理账户了),导致资金的补贴周期越来越长,最后不得不把包袱再甩给市场(但可再生能源的税费是否取消了,就不得而知了)。

  c) 让损失变成收益

  从企业收益角度来看,企业最好是能少缴税甚至不交税。但对上市公司而言,有时候企业宁可多交税来证明其运行状况良好,因为这样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损失。所以怎样把控制碳排放产生的损失转化成企业的正收益,激励企业更多的减排,从而达到正向激励的作用,也是碳交易市场成功的关键。

  诺贝尔奖颁发给行为金融学的教授体现了金融市场及政治决策的走向——从精英走向普通大众。美国的精英阶层支持《巴黎协定》而美国总统却要反对,是因为美国总统需要普通大众的支持。

  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件长远有益的事情,所以更需要远大的视野和情怀!


来源:
http://www.ideacarbon.org/archives/44437


了解更多低碳金融资讯 
请关注“低碳资讯”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